罗瑞卿长子 因为父亲,走进大漠
[ 2007-11-16 16:04 ]

刚被解放,又被“发配”

与所有大将的遭遇一样,“文革”中罗瑞卿备受迫害,他的孩子们也未能幸免。身为国防科技工作者的罗箭被强令回到父亲的四川老家,在一个缫丝厂当杂工。“那时,我每天的工作是打扫卫生,有时推着小车去送蚕茧。”回忆起那段生活,老人的眼里流露出深深的痛楚。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77年父亲恢复工作。当时,罗瑞卿身体不好,而7个子女却全在外地。他经常教育孩子们:“你们出生在这个家庭里,没有什么可特殊的。你们要特殊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

罗瑞卿在抗日战争时期大扫荡中幸存的女儿峪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工作,一待就是十年。当时,组织上考虑到罗瑞卿年纪大了,很需要有个孩子留在身边照顾,便让他把罗箭调回北京,但这个决定被罗瑞卿拒绝了。他说:“现在国家正在搞建设,边疆更需要小卿这样的科技人员,让他回来干什么?”

于是,罗箭又被父亲“送”到了新疆,一呆就是好多年。“那时候还是很想不通的,不知道父亲为什么那么不喜欢自己在他身边。后来想一想,这是父亲的一番苦心,他是爱儿子的,但他心里装着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国防事业。”

罗箭感慨,“做罗瑞卿的儿子,很有面子。”可是,罗瑞卿却不给7个子女多少面子。“父亲过去的辉煌历程,他从来都不主动说,我们听到的,只是从别人嘴里传来的。他的工作压力很大,但他从不把这种气氛带回家里。”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罗箭在一个大将邮册的首日封上顺手签上了“罗小卿”的名字,送给记者。他说,自己从小一直被称作小卿,到现在除了公务用名外,他一直用的还是“小卿”这个名字。“当我写下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感觉和父亲靠得很近、很近。”

其实,在罗箭心里,父亲就一直没有走远过。(来源:《环球人物》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