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寻人启事
[ 2007-09-25 15:47 ]

为了50万失散人群

从泰国“战场”下来,于晓光的脑子里冒出一个新念头:何不给每个人建立起一套DNA身份认证系统?“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基因身份证,那么一旦有儿童走失,无论经过多少年,通过DNA鉴定都能为他确定身世;犯罪现场的任何蛛丝马迹可以通过DNA检测直接定位犯罪嫌疑人;灾难中的无名受害者也能第一时间被 判定身份……这一切,将不再劳师动众。”

但于晓光心里很清楚,建立一个全民的DNA数据库,最少也需要数千亿元的资金。目前,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最高的个人DNA信息覆盖率也没有超过10%。因此,单凭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的力量,是无法推动的。

“做不成全民的,可以先针对某一特定人群啊。或许,我们可以先从失散人群开始。”于晓光将想法汇报给了中心主任邓亚军,两人一拍即合:这个事情,华大方瑞可以做!

华大方瑞是依靠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的主要人力、设备及技术资源建立起来的,在国内是除了公检法机关外,首屈一指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两人都认为,华大方瑞 应该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数据平台搭起来了,血样却只搜集了二三十个。“30:500000,这样一个基数,要想实现成功匹配,和海底捞针有什么区别!”

上世纪中期,自然灾害导致粮荒,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很多农村家庭孩子多,养不活,将年幼子女遗弃在城市之中,而当地福利机构无力抚养所有弃婴。在国家统一调度下,大批江南地区弃婴被送至内蒙古、陕西、河北等省份。再加上战争等历史原因造成的失散人群,最保守的估计,我国失散人口也有50万。

辛辛苦苦搭建起来的数据库平台就这样闲置,于晓光心有不甘。直到有一天,电话铃响起,打来电话的人叫吕顺芳,官林寻亲大会的主办人。

“我后来才知道,她就是那些寻亲孤儿口中的‘寻亲大姐’。7年来,她散尽家财,靠一个人的力量操办着‘官林寻亲大会’。既然她一个人能行,为什么华大方瑞不行?”

2007年5月1日清晨,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的小学操场上,“2007陶都寻亲会”的条幅拉了起来,来自内蒙古、河南、山东等地的500余名“孤儿”与当地近千名寻亲者蜂拥而至,将整个操场挤得水泄不通。

树下,年过半百的老人,胸前挂着自己幼时的照片,眼巴巴地看着过往的人。然而,靠照片、体貌、胎记寻亲毕竟不科学。每当黄昏到来,有些“挂牌”的人们早已哭成了泪人……这样的场面以前每年都有。

然而这一次,却有了些许不同。拥挤的操场上,多出了“基因寻亲”四个字,华大方瑞来到现场,为寻亲人群建立基因数据库。但于晓光没有想到的是,基因入库需要缴纳的800元费用给他们带来了尴尬——人们并不乐意接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