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我要做DNA鉴定。” 一个操着浓重南方口音的中年男子,走进了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从一个皮包中,男子颤巍巍地掏出装着一堆白骨的塑料袋。
若不是四年前的这一幕,于晓光可能体会不到亲人失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痛,更不会想到自己的工作将与这个庞大的寻亲人群相连。
原来,这名男子自小与家人失散,等到事业有成,看着身边的朋友都阖家团圆,他越发思念四散的亲人。20多年来,等他终于找到“父亲”时,见到的只是一堆白骨。于晓光还记得,当他们帮那名男子做完DNA检验,证明他们就是父子时,男子当众号啕大哭。
“那名男子还算是幸运的,与之相比,更多人甚至连找到白骨的机会都没有。既然DNA鉴定是确认亲人身份最可靠的手段,为什么不能从这个终点逆流而上?”近日,中国第一个专门服务于失散人员的寻亲基因数据库,在中科院北京华大方瑞司法物证鉴定中心成立。25岁的于晓光,正是这个数据库的主要负责人。
亲历海啸“人间地狱”
数据库的成立,还要从三年前的那场海啸说起。
2004年12月26日,40年来最强烈的海啸掀翻了东南亚的海岸,死伤者无数。在泰国西南沿海的沙滩上,大量尸体在海水的浸泡下腐烂,随着时间推移,遗体辨认的难度逐渐增大。
消息传到华大方瑞,大家突然意识到,自己或许能做些什么。“遇难人员的身份识别,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DNA鉴定,这是最准确的,也是我们的专业特长。”
时间紧迫!华大方瑞司法鉴定中心向中科院生物局和国际合作局等有关部门递交了请战报告。仅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包括于晓光在内的5人援助小组,便办齐各种手续,登机飞往泰国。这是中国第一次派出灾难鉴定小组,而于晓光,是小组中最年轻的成员,当年22岁。
“踏上那片土地才知道,什么叫做‘人间地狱’!”。
到处是被摧毁的房屋,汽车变成了一堆堆的废铁;不少刚刚发现的尸体随处散放着;当地村民三五成群地穿梭其间,试图寻找失踪的亲人。在攀牙的一座寺庙里,遇难者的遗体堆成了小山,场面触目惊心:尸体高度肿胀、腐败,一排排横陈在地上,空气中遍布尸臭味……
更难以想象的是,工作期间,要在距离尸体堆10米的地方搭着简易桌子,吃饭。“不吃也得吃,否则没有体力,干着干着腿一软,倒在尸体堆里可能就站不起来了。”
半个月过后,于晓光等人带着搜集的检测样本回国。
“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大!我们领导在国际大会上拍着胸脯保证,中国能够免费承接遇难者个人DNA的识别工作。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实验的进度却非常缓慢。”
于晓光和同事们将自己关在实验室中,夜以继日。一个月后,终于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海水浸泡骨骼的DNA检测技术路线。半年后的2005年7月1日,就在中泰建交40周年的那天,人民大会堂,温家宝总理亲自将1100余份泰国海啸遇难者的DNA数据,交到了当时的泰国总理他信手上。“要知道,类似DNA检测的国际平均水平是60%左右的准确率,而我们,则做到了90%。”
在备感自豪的同时,于晓光也受到了极大刺激:“海滩上躺着的那些人,可能前一秒钟还在与朋友嬉戏,下一秒便倒在冰冷的海水中,人天相隔,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可中国人,最注重的就是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