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北京西单的灵境胡同,一段并不起眼的旧砖墙,一扇透着沧桑的木门……若不是看到门牌号码,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绿树掩映的小院,竟是赫赫有名的陈赓大将的家。周围街坊对此倒是一脸淡然:“陈家啊,在这里住了50多年,附近没人不知道的!”
50多年,陈家的子孙们接二连三地从小院走出来,“从父亲那一代起,整个陈氏家族,除了四叔病死在湘军中,其他人全都是共产党员!”
陈知建一脸的自豪,“我们家,已经和共产党焊在一起了!”如他所说,生在这样一个特殊家庭,便注定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一生。
襁褓中穿越封锁线
比起许多革命老前辈,陈知建已经很幸福了。至少,在他出生的1945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可即便这样,他的童年仍不可避免地“交织”着战火。长大后听长辈提起,陈知建才得知,自己的“战斗经历”,从襁褓之中便开始了。
在延安时,家中来了个“俘虏兵”炊事员。一日午餐,他按照惯例,给陈知建准备了一碗粥。粥放在餐桌上,恰巧父亲陈赓经过,无意间端起来尝了一口。“味道不太对 啊!”陈赓皱皱眉,将粥倒在养鸡的院子里。谁料到,吃得最欢的几只鸡,不大一会儿,纷纷倒地毙命。大家这才意识到,“俘虏兵”其实是敌军特务,而再去找人时,他已逃之夭夭。
成年后的陈知建一再感叹:“我们这代人,能活下来实在不易!”这一次算是被父亲捡了条命,但在陈知建记忆中,他也有被父母“舍弃”的时候。
国共战争爆发后,为了保存实力,陈赓由延安回到山西前线。陈赓与其他领导乘飞机先行,而陈知建则跟着母亲傅涯一道,随小部队急行军,步行穿越封锁线。警卫员肩挑一根扁担,前面的箩筐中放着杂物,后面的箩筐便藏着呼呼大睡的陈知建。
借着夜幕的掩护,大队伍在平原中穿行。四周,静得可怕。这种宁静,很快便被一声啼哭打破了——小知建突然从熟睡中醒来,或许是被周围漆黑的环境吓坏了,开始嚎啕大哭。所有人的神经在这一刻紧绷起来,万一哭声惊动了把守封锁线的国民党士兵,一场激战在所难免,怎么办?
可一岁的孩子哪里知道什么叫危险,无论傅涯多么手忙脚乱,拿出了平日里安抚小知建的所有办法,都不管用。无奈之下,她对身旁的警卫员下达命令:“你们先走,我带着他随后就来,看能不能把他哄得不哭了。实在不行,掐死他算了,总不能因为他暴露大家!” 傅涯“咬牙切齿”的表情吓坏了警卫员,一把抢过小知建,重新放到箩筐中:“这可是革命的后代,怎么能掐死呢!总会有办法的。”说来也巧,母亲这句话说完没多久,小知建就不哭了。而等到一穿过封锁线,他的哭声又开始震天响。
童年时期,生活在军人世家的陈知建,最自豪的就是能和枪有得天独厚的“接近”。小知建长到两岁时,一次,警卫员们在吃饭,卡宾枪都卸下来放在墙边,他轻手轻脚地摸 过去,随手抱起一把枪,自顾自地玩了起来。一不留神,子弹穿膛而出,不偏不倚正从两位警卫员中间的缝隙穿了过去。顿时,所有的人被吓出一身冷汗。警卫员连忙绕到小知建的身后,一把抱起他,夺过枪。而他,还浑然不知地对着手枪嘀咕:“咦,这个玩意儿还会响啊!”
回想起年幼时的莽撞,头发花白的陈知建便乐得坐不住,一个劲地向前探着身子,比划着当时的惊险场景。不过,这种莽撞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散去,陈知建骨子里对于军队的热爱更加凸显,甚至到了着迷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