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为一件事--开门、上台、演戏
[ 2007-08-15 17:23 ]

台湾情事

创团之初,李国修就给屏风定下了两个原则:原创、本土。原创自然不用多说,可是说起“本土”,当时台湾流行用台湾话表演舞台剧。“我的祖籍是山东,台湾话我不在行,但在台湾这样一个移民社会,像我这样的‘外省人’其实更多。或许,我可以用‘外省人’的视点,描述台湾这个小岛上发生的人和事。”

于是,李国修将自己的生活“投射”到舞台上,《京戏启示录》中的做戏鞋父亲、《女儿红》中患抑郁症的母亲。原本只是尝试,谁曾想,当他们满口山东话地出现在舞台上时,竟出人意料地受到了台湾观众的追捧。“可能是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吧。”李国修嘴角翘起了一条自信的弧。

1996年屏风表演班成立10周年,李国修推出了自己“戏中戏系列”三部曲的完结篇——半自传作品《京戏启示录》。他亲自出演做戏鞋的李师傅,也就是自己的父亲,又请了另一个年轻人扮演自己。“戏中戏”的形式被李国修玩得淋漓尽致。

“写这出戏,是因为在父亲过世13年后,我突然想起童年的很多往事。原来我一直没有读懂过父亲,突然觉得应该向他忏悔。少不更事的我曾问埋头做戏鞋的父亲,  ‘爸,你做了一辈子戏鞋,也没发过财,你为什么不改行?’”父亲根本不抬头,继续着手中的活计,“我打十几岁开始就靠着这双手,养活一家子,你们5个孩子,哪一个  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我改什么行?!你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圆满了!”带着对父亲的回忆,李国修流着泪为剧本划下了句号。

如此强劲的情感勾连在台湾引起了一股“李国修风潮”。打那之后,李国修得到的掌声便再也停不下来。老兵、两性议题、纷乱的社会时政,都被他信手拈来,用自己独特的喜剧形式包装,与台下观众交流。

人这一辈子

“人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圆满了”,父亲的这句话,李国修不敢忘。在这样的坚持中,他和屏风表演班得到了认可。建团至今21年,他们带着自己的36部戏完成了1200多场巡演、观众总数累计近100万人次,对人口总数2000余万的台湾来说,这是怎样一个普及率!

不少人说,李国修很幸运,带着屏风一路顺风。“难道停演也算‘顺风’吗?”李国修曾经几乎无法继续生存。

停演发生在2001年。《不可思议的国》是一部讽刺蒋介石政府的喜剧,一个多月的排练后,李国修觉得,是将话剧献给观众的时候了,首演日期定在10月2日。可老天与他开了个大玩笑——美国“9·11”事件,让全世界突然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6天后,台湾又遭遇“纳莉”台风袭击,死伤惨重。

“都这样了,谁还有心思看戏!票房只有预期的两成!”那段时间,爱笑的李国修变得严肃起来。“开演,我们就得担负900万台币(折合人民币225万元),停演,损失减半。”当这样一个预算结果放到他面前时,李国修选择了后者。

“那时我们有26个全职演员,这对一个小剧团来说,是多么难得啊。但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减员!”为了给大家一个交代,李国修找到电视台,发出公告:屏风表演班将暂时停演、休养生息,明年重新出发。电视上,李国修泪眼阑珊;电视下,屏风的追随者们哭作一团。一个开泡沫红茶店的妇人看到消息后,立刻送了两百杯红茶到剧团: “我帮不了你们什么,但这是我能做的,你们一定要挺住。”屏风还承诺,对于已经售出的2000张演出门票,无条件全额退款,可真正找上门来的观众竟然不足10%。

观众们的情谊相投,击中了李国修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即使在6年后,屏风剧团的人气重新高涨的今天,只要一提起这件事,他的脸上便柔情万千。“1983年,北京人艺 带着于是之先生出演的《茶馆》到东京演出,再后来,我辗转拿到了这次演出的一个录像带,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大陆的话剧,惊为天人。这部戏的第一幕,松二爷被警察带走 时说,‘我饿着,也不能叫鸟饿着……’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就在想,如果在那一代中国人中,论个性,我就是松二爷!我过得不好不要紧,跟着我留在屏风的人要好好过, 一直支持我们的观众要好好过!观众的生命力是旺盛的,屏风也一样!”

“从那以后,屏风表演班只做一件事:开门、上台、演戏。今天,明天,永远!”李国修说。

李国修

现今台湾剧坛创作力最旺盛的人物,素有“台湾莫里哀”之称。其作品一直坚持“本土、原创”的创作方向,充分传达出对台湾本土人文的阐扬与时事现况的探讨,独特的喜剧节奏手法能在笑声中抓紧时代脉搏,并在娱乐中显现省思的功能。代表作品有:《婚前信行为》、《救国株式会社》、《莎姆雷特》、《京戏启示录》、《女儿红》等。(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