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癌症村”病根的人
[ 2007-08-15 17:16 ]

是尘暴,不是沙尘暴

从不怕被质疑的林景星,却要质疑别人。

自从1958年到北京大学学习,近半个世纪,林景星目睹了北京“沙尘暴”的恶化。作为一个关注地质环境的科学家,他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国家每年都在投入治理,沙尘暴还越演越烈?对他来说,这和土壤化学污染一样,都是我们地质环境变化的突出问题。

2006年4月的一个晚上,北京降下33.6万吨粉尘。凌晨4点林景星从梦中醒来,他披上衣服就跑到屋外,从停在小区里的汽车上扫下了整整一口袋的“天降尘土”。现在他办公室的柜子里还放着一个玻璃瓶子,里面装着细尘土,标注着“北京,2006年4月16日凌晨4点”,让人一下子想起“4 ·16沙尘暴”。

“不对!是‘尘暴’而不是‘沙尘暴’。”尽管林景星的研究结果存在不少争议,但他仍纠正记者的“用词不当”。“我们有证据证明北京的尘暴来自内蒙干涸了的盐湖区粉尘,以前认为沙尘暴来自沙漠颗粒是诊断错了,方子开错了,药也抓错了,所以没法根治。”

有人劝林景星,因为事情敏感,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影响不好”。但每次研讨会上,这个倔强的老人还是拿出明显存在差异的电镜扫描照片,“让数据说话”。但他最后总不忘加上一句:“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有错误,我本人负全责。”

如今70多岁的林景星,每天还要去办公室。尽管已没有科研经费,不能做具体的环境项目研究,但他并没有停下工作。参加研讨会,到中科院教课,写文章……他希望继续做一个地质环境科学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身边环境的变化,警惕那些看不见的、却是致命的危害。

林景星仍然在收集国内外关于“生态环境地质病”的报道,佐证科研。他告诉记者,在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岛上,至少有1.2%的雌性北极熊长出了不完整的雄性生殖器官,因为常年刮来的南风,将欧洲大陆工业释放出的多氯联苯带到这里,导致动物物种变异……

“不知道哪一天,在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的同时,你和我会变成什么样子?”紧接着,他说,“不过眼下,关注我们自己土地上的事更加迫切。”(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