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来的知青
记者在呼伦贝尔市采访时,乔玉芳恰好在这里办事。于是,记者搭她的车,赶往巴彦托海嘎查。
眼前的乔玉芳,看上去和当地牧民没什么两样,黝黑的脸上带着几分自信。
乔玉芳的家很普通,唯一不普通的是客厅里放了4张条形大沙发,其中一张的腿还坏了,用纸箱子垫着。记者脱口说:“乔书记家的沙发真多。”“东北天凉,牧民们喜欢 到家里来说事,人多了没地方坐很不方便,就把这里当会议室了。”乔玉芳说话很干脆。
趁着有人找乔玉芳说事,记者到嘎查的综合办公楼里逛了一圈。办公楼修得很漂亮,尤其是牧民活动室,估计能容纳1000人左右。荣誉室里,各种荣誉证书、奖杯,估计不下90个??
嘎查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乔玉芳原是黑龙江讷河县的下乡知青,由于父亲作为劳模曾受到刘少奇的接见,结果被打成反革命,进了牛棚。乔玉芳也因此遭到歧视,在知青中抬不起头。后来,一位在鄂温克旗下乡的知青老乡告诉她:“内蒙人可好啦,不管你是啥成分,只要你人好,人家就对你好。你‘转点’来内蒙吧。”
1973年,乔玉芳果真“转点”来到了内蒙古鄂温克旗。环境变了,乔玉芳心情也好了,在工作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她曾作为知青点的负责人,带领青年职工上山伐木,整整两年未下山。再后来,乔玉芳在这里嫁人、生子,变身草原牧民。
多说了一句话
1983年,乔玉芳的父亲得到平反,国家补偿了一笔钱。乔玉芳回老家拿来两万元,办起了一个肉食品商店。商店不大,但生意红火,每年能收入1万多元。那时万元户还不多,乔玉芳的小日子过得不错。
转眼到了1994年,乔玉芳已年近不惑。由于她的商店就在巴彦镇政府对面,乔玉芳每天都能看到一些牧民上访要救济。这些牧民穿得破破烂烂,有的还拖儿带女,睡在镇政府走廊、过道上。这让已经富裕起来的乔玉芳心里很不好受。有一天,她忍不住对当时的镇党委书记苏日塔说:“你们给这些牧民安排点事干,让他们挣点钱呗。”苏日塔当时没说什么,第二天却找到了她:“你头脑灵活,既然能提出这个问题,一定也有办法。你能带领他们干吗?镇里可以给你提供5万元经费。”苏日塔又问:“你是党员吗?”“不是。”“那你就当副嘎查达(副村长)兼妇女主任吧。”这真是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乔玉芳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只好说:“我和家人商量一下,给我10天的考虑时间。”
这10天,是乔玉芳人生开始大转折的10天!
第二天,乔玉芳不顾家人的反对,骑上自行车到牧民家去走访。牧民苏成亮夫妇都身患残疾,3个孩子中,只有最小的儿子在上学;大女儿苏海燕才14岁,给别人家当保姆,报酬是每月两袋面、一袋米;二女儿辍学在家。中午,苏海燕背着书包回家,乔玉芳奇怪地问:“不是当保姆吗?怎么还背着书包?”原来,苏海燕一边打工,一边在自学。乔玉芳拉着苏海燕的手说:“如果我供你上学,你愿意不?”苏海燕机灵地说:“愿意,能让我妹妹也上不?”乔玉芳含着泪说:“都让你们上!”
在走访中,乔玉芳碰到了很多这样的家庭。
第九天,她已下定决心:接受苏日塔的任命,带领大伙脱贫。
1994年的巴彦托海嘎查,是6个牧业生产队合并成的,有144户人家、499口人,人均年收入不足1200元,80%的牧户债务缠身,嘎查集体只有两间库房和80亩荒地。乔玉芳接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她因为“多说了一句话”,就使自己的人生轨迹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