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威,走过水下考古20年
[ 2007-08-15 16:47 ]

与盗宝贼争夺时间

“从打捞上来的物品看,‘南海一号’是外销的商船,装载的瓷器汇集了当时著名的四个窑系:景德镇的影青瓷、福建德化的印白瓷、福建的建窑黑釉及浙江龙泉的青瓷。”而在张威看来,比瓷器更重要的就是沉船本身。800年前的造船技术和史料不仅在中国几乎无留存,在世界上也属罕见。作为迄今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远洋贸易商船,对“南海一号”的研究,很可能成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起点。

2007年上半年,媒体的镜头聚焦广东阳江海域,密集的新闻报道每天都在跟进,预计的出水时间一次又一次被更新。“正在进行的打捞由广州打捞局负责,我无法判断它的出水时间。”对张威而言,相较于打捞,他更关注的是今后该怎样保护“南海一号”。

“保护文物是为了向公众展示一段历史,而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沉船在海里几百年,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估计。”张威向记者解释说。

我国虽然早在1989年就已经对水下文物立法保护,但已发现的古沉船不仅引起渔民哄抢,还招来了海外商业打捞公司和海盗的觊觎。

张威痛心地说,“几年前,我们在勘察‘碗礁一号’时,勘察船甚至无法开近沉船海面。那周围布满了20多艘哄抢文物的渔船,这些人为了捞到‘宝贝’,甚至用土制炸药炸开沉船,这简直是灭顶之灾。”去年大连附近海域发现元代古沉船后,福州水下考古队就立即派了一艘船在海面日夜守护,至今不敢撤离。“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工作,其实都是为了避免沉船被破坏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只能跟盗宝贼争夺时间,哪儿出现问题就上哪儿抢救文物去。”

背景资料

水下考古与海底捞宝

水下考古与海底捞宝,两者本质完全不同。

水下考古,是一种科学考察行为,所要获取的不仅是沉船中的文物,更重要还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保护其文化价值。

例如沉船考古,要勘察船体本身、搭载物、船上的生活用品等;而且勘察中的测量、记录、摄像等工作相当繁杂,尽可能还原水下文物的本来面貌。

而海底捞宝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有一个目的:获取文物,出售获利。这与盗墓行为无异。因此,被盗捞过的水下遗址通常被严重破坏,这也是海底盗捞的效率远远高于水下考古的原因。(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