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环球在线首页  
 
 
 
 
 
外国媒体记录的中国航天之路
2007-10-26 10:36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

 “对美苏接近大示威”

法新社香港1975年12月2日电:新华社今晚间接透露中国的空间技术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华社用一句话报道了中国11月26日发射的一颗人造卫星返回地面。观察家们说,中国具有收回卫星的能力,就使它同美国和苏联———迄今只有这两国曾收回宇宙飞船———处于同等的地位。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至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 这是参观者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参观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图中左边的锅形物就是返回舱(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日本《朝日新闻》1975年12月3日文章:题目是“中国成功地收回卫星是对美苏大示威,洲际导弹已接近部署阶段”。

中国收回人造卫星,表明制导技术有了划时期的进步,并且在为对抗美苏而独自研制战略武器方面也具有重大意义。

从最近相继发射两颗人造卫星,这次又收了回来,以及进行地下核试验等情况来看,可以认为中国研制战略武器的速度提高了,第一次试验洲际导弹等远程导弹和进行实战部署的时期日益迫近。

在美国总统福特访华前夕发射卫星,而在其访华高潮中收回这颗卫星,这也是意味深长的。看来,这表明了中国领导有这样的意图:使美国感到中国的存在是举足轻重的,其军事力量是有前途的,并对一帆风顺的美苏接近制造障碍。

2005年“神舟”六号:

“将与美国并驾齐驱”

路透社北京2005年10月13日电:分析人士认为,中国进入太空,加入了由立志探索宇宙的国家组成的精英俱乐部,对美国构成了重大挑战,可能具有军事意义。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向人们致意。

华盛顿的世界太空和防御计划观察员约翰·派克说:“不爱冒险的美国决策者将不得不关注中国在太空竞赛中击败我们的可能性。从政治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担心。我们是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也是唯一将人送上月球的国家。如果中国把人送上月球的话,就会压低我们的气焰。”

有人认为,由于反恐战争分散了华盛顿的很大一部分精力,中国可能会在太空竞赛中抢在美国前面。

法国《费加罗报》2005年10月18日社论:“神舟”六号的成功表明北京正在掌握弹道技术,这显然具有军事意义。这一事例还证明中国有能力加速实现技术飞跃。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能够向全世界提供T恤衫、玩具和其他大众消费品。可它不仅仅是世界工厂,它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进步可以证明这一点。

共同社北京2005年10月17日电:今后中国将在太空技术开发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中国的太空开发不仅获得商业实利,而且还具有牵制美国单极控制这一战略上的意义。不妨认为,中国将强调太空的和平利用,并在努力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来源:新华网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