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改革探索新路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紧紧围绕适应“市场”与“战场”的需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担负任务为牵引,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为目标,坚持抓筹划、抓重点、抓质量、抓基础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抓筹划,推进整体转型。进入新世纪以来,着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大局,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首先抓了战略筹划和总体规划。从2002年8月至2006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先后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民兵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政治工作的意见》等3个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后备力量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针政策等一系列带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制定了后备力量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后备力量建设的数量规模、建设任务、落实措施等,提出了正确处理国防后备力量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继承与发展的发展思路。
抓重点,促进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那些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地区、重点对象、重点工作上,以重点带动一般、走活全盘,实现了后备力量建设的全面发展。在地区上,突出抓了主要方向、重点地区、大中城市、边海防地区的后备力量建设;在对象上,突出抓了民兵预备役防空队伍、军兵种队伍、勤务保障队伍,以及民兵应急分队的建设;在业务工作上,突出抓了组织编制的规范、训练大纲的编修、武器装备的战略性调整等等。
抓质量,提高科技含量。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围绕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功夫、求突破。加大向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行业以及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拓展的力度,将大批高科技人员编入了民兵、预备役部队之中,同时,组建了信息作战、物资油料、测绘支援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分队。借助地方科技人才和设备,大胆吸纳军地科技成果,改革民兵、预备役部队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大力开展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积极推进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突出抓好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技术人员的预备役登记,储备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认真抓了科技含量较高的军民通用装备登记统计,完善配套和技术改造了现有防空装备。
抓根本,确保持续发展。各级军区和人武部门,认真坚持党管武装原则,在完善双向兼职、地方党委议军、第一书记到军事机关办公等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建立了军分区、县(市、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和预备役师(旅、团)第一政委述职和考核制度,促进了党管武装的落实。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对民兵预备役人员进行了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了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纯洁、政治合格。加强了人武干部、专武干部和预任军官队伍的建设,保持了基层武装机构和专武干部的稳定。
全面发展结出硕果
经过五年的建设,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展示了强大的阵容和崭新的风貌。
民兵工作开创新局面。目前,我国民兵规模比较适度,布局趋于合理,组织编制规范,教育训练比较落实,武器装备大为改善,快速动员和遂行任务的能力明显提高。基干民兵组织整合为作战、勤务保障、应急和其他4种队伍,不仅组建有高炮(机)、地炮、导弹、通信、工兵、防化等陆军专业分队,而且组建有海军、空军、第二炮兵民兵分队。颁布了新一代《民兵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构建了军兵种较为齐全、训练内容较为完善、时代特点较为鲜明的民兵军事训练内容体系;依托民兵训练基地开展了科技兴训、科技练兵活动,训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市民兵训练经费纳入政府保障渠道,农村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补助经费列入国家转移支付范畴,训练保障得到加强。
预备役部队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调整改革,压缩了陆军预备役部队,新组建了军兵种预备役部队,突出了防空作战和勤务保障预备役部队建设,初步形成了诸军兵种较为齐全的新格局。加强了主要方向、重点地区的预备役部队建设,布局结构趋于合理;实行区域编组与跨区抽编相结合,预备役官兵专业对口率、转业退伍军人比例、党团员比例大幅提高;深化了训练改革,普及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训练,开展与现役部队的挂钩训练和联训联演,进行了整师整团快速动员演练和综合战术演练,训练质量和层次明显提高;加强了正规化建设,绝大多数师旅团有独立的营院、办公用房和文化、生活设施,多数师旅团建有训练基地、训练装备仓库和战备器材库,所有营连都建有营连部。
新兵质量有了新提高。完善了征兵政策制度,修改了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和政治审查办法,制发了应征公民体格检查心理检测暂行标准和实施办法,改革了征接兵方式,规范了新兵交接和退兵的程序、办法,征兵工作进一步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开展了征集在校大学生工作,扩大了征集军地通用专业技术青年比例,组织了从非军事部门直接招收士官试点,新兵的政治、文化、身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为加强部队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兵员动员准备取得新进展。调整了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专业技术种类,颁发了新的退伍军人专业名称和编码,研制开发了《预备役退伍军人自动化管理系统软件》,编写了《动员征召退伍军人工作文书》,规范了平时动员点验和战时实施动员的程序。调整了储备区的规模和布局,突出了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技术兵的储备,做到了征、补、退、储的有机结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技术人员预备役登记工作的通知》,将登记范围从主要方向、重点地区扩大到全国多数省(区、市),为战时兵员动员储备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学生军训有了新发展。从2002年起,我国的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军地各级建立了学生军训组织领导机构,建设了一支军地结合、专兼结合的军事教师队伍,下发了《学生军训工作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等,学生军训工作正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到2006年,全国已有1600余所普通高等学校、26000余所高级中学开展了学生军训,年参训学生1600余万人,五年来共训练大中学生7000余万人。
民兵预备役人员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新贡献。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在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在抢险救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在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卫士作用,在创建文明单位、传播文明新风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据统计,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西电东送、三峡大坝、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8万多个,创建文明村、文明单位17万多个,300多万人参加退耕还林、防风治沙,每年有近4万民兵参加守护桥梁、隧道和铁路线,近600万人次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抗旱救灾和抗击强台风袭击等斗争中,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承担了大量的急难险重任务,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