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涛教授说,由于社会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和政府应对此投入更大的精力。比如就业。有专家预测,未来15年我国就业压力比预计的更大,需要加强对就业的宏观调控。为此,应该加强劳动监察,减少超时加班,扩大就业供给。还应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多渠道、多形式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妥善处理并轨工作的一些遗留问题。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做好农民工就业维权工作和复员退伍军人的就业安置。提高就业资金使用和管理水平并强化就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建立城市低保和再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加快推进就业工作的法制化。要把就业再就业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强化落实目标责任制,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热盼经济发展更多惠及群众
受访专家同时关注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伤害,为公众带来更多的利益。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总体上还处于“投资和要素驱动型”,而不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型”。“十五”时期,我国能源、电力和投资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比“九五”时期都提高1倍多,煤炭产量增长1倍多,水泥产量增长79%,钢材产量增长187%。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没有明显提高。
十七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的新部署,将有力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
经济转型需要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王一鸣建议,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根据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土地、水资源等不同资源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完善各种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将价格改革的收益,用于对低收入者的补偿,以及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
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迅猛增加。2000年,国家财政收入是1.3万亿元,2006年逼近4万亿元。政府更有条件从经济建设者的角色,扩展到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王一鸣表示,现在正是适度扩大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加快推进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型的最佳时机。特别需要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较大幅度地扩大公共服务支出。这应是十七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编辑:王晶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