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电讯报》网站原文截图,旁边的配图明显“画里有话”
“我所做的就是把两条被单独报道的引述‘连接’到了一起,并对他们加了一个有力的注释”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突如其来的风波面前,何帆和夏斌显然已经被搅和得很累了。
这两位英国《每日电讯报》眼中的“中国官员”,在过去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被各大媒体轮番轰炸,问题如出一辙:他们是否“代表政府”说过“中国可将抛售1.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作为中美贸易谈判的筹码”?
“我不想多谈了。”8月14日上午,何帆在电话里委婉谢绝了《国际先驱导报》的采访。在记者与其随后的短信沟通中,何帆连说了三个“没有”表明态度:他(普里查德)没有到过北京,没有采访过我,没有认真阅读我的文章。夏斌那边则是秘书挡驾,“他很忙,不方便接受采访。”
与何帆和夏斌的三缄其口相比,“中国将抛售美元”报道的始作俑者,安布罗斯·埃文斯-普里查德(Ambrose Evans-Prithard)却热情地向《国际先驱导报》敞开了“心扉”。
“我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大反响”
“没有,我没有预测到这篇文章引起的反响。”普里查德在接受本报的电子邮件专访中连呼意外。尽管如此,让包括美国总统布什、中国央行在内各方纷纷出面,或澄清事实或发表看法,“反响”业已存在,而且动静堪称巨大。
一切,都源自8月8日《每日电讯报》网站上的一篇报道。
在这篇题为《中国威胁实施抛售美元的“核选项”》一文中,普里查德称,“中国政府已开始采取一致行动对美国发出经济威胁”,并援引何帆和夏斌的话称,“北京警告可能动用1.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政治武器,以抵抗来自美国国会的压力”。
何帆的身份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夏斌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但在文章中,普里查德却将他们的身份定位为“官员”(officials)。
大西洋之滨煽动翅膀的蝴蝶,迅速在太平洋两岸掀起了滔天巨浪。
当天,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查尔斯·格拉斯利即发表声明,称“中国人的威胁是徒劳而危险的”,他还写信给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要求中国做出解释。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民主党籍参议员拜登则认为,“中国抛售美元说”是布什惹的祸,“要不是布什进行了这么一场没有必要的战争,我们怎么会落得欠中国1万亿美元的窘境”。
一系列的压力令布什不得不发话了:“如果中国指望以打压美元作为打交道的筹码,那我只能说他们有勇无谋,中国所受的伤害绝对比美国更大。”
中国方面也迅速回应,8月12日,中国央行一位负责人发表谈话,否认要“抛售美元”,表示美元和美国政府债券是“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美两国官员的“奔忙”,普里查德明显有些不以为然:“如果(我的文章)真的震惊了布什总统和中国央行,我只能说他们太容易被‘震惊’了。”
“假新闻”出台始末
面对巨大的“蝴蝶效应”,文中提到的两位中国学者对英报文章反应一致:断章取义,危言耸听。
“他没有采访过我,也没有认真阅读我的文章,你们看看我的原文,自然能辨别出来(是否断章取义)。”何帆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而他所说的原文,指的是8月7日发表在《中国日报》评论版上的文章,该文标题是《长期的人民币改革利于中国和美国》(Long-term RMB reform benefits China and US)。用何帆的同事、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张明的话说,何帆在文中不过是说:“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资产,占据了美国国债总量中一个相当可观的份额,中国对保持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贡献很大。”“没想到这一中性言论居然被人为地赋予了意识形态的火药味。”张明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表示。
另一位中国学者夏斌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表示,自己4月份的确曾提出过“将抛售美国国债作为经济谈判的筹码”,但却被《每日电讯报》“加工”成了一篇“危言耸听”的文章。
面对《国际先驱导报》的提问,普里查德首先选择了推卸责任:“我们的文章是基于纽约梅隆银行给客户的一个报告,你们真正需要找的人是西蒙·德里克(Simon Derrick),是他写了这份报告,我只是那个写下他所说的话的记者。”
这个解释,在其文章中几乎找不到痕迹,除了后半部分西蒙·德里克的百字左右直接引语外。相反,倒是中国两位学者的话占了5个自然段之多。
普里查德就这样“将两条被单独报道的引述连接到了一起”,同时加了“一个有力的注释”。这样“加工”出来的文章,8月8日出现在《每日电讯报》网站上。编辑为文章配的图片显然“独具匠心”:一只黄皮肤的手紧紧攥着美元,“中国威胁美元”的暗示充斥其间,意味深长。
而对于矛盾中的另一个焦点问题,即将中国两位学者定义为官员,普里查德认为是中国和西方定义不同。所以,“我再声明一次,我不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