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这些海外艺术品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上有什么地位和价值?
杨振国:我们在开始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曾经提出过一个口号,就是“重写中国艺术史”。之所以提这个口号,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海外中国艺术品数量庞大,精品乃至国宝很多,而被纳入目前的中国艺术史编撰和研究体系的作品又为数极少。二是国外有一大批学者(包括华人)研究中国艺术史,百年来他们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重视,尤其是他们以博物馆藏品为基础,研究成果是非常扎实、深入的,他们的研究角度、方法、概念等,我们都可以吸收。三是现实的需要,我们接触到那么多精品、佳作,国内的画家大都没见过,这些作品对他们会有很大的启发的。史学研究要关注现实问题,这是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记者:对海外艺术品流失这一现象您有什么感想?能否回归?
杨振国:有学者说,“敦煌学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实,那么多艺术品的流失何尝只是叫人伤心呢,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近代中国国势衰微,完全是被动挨打的局面,几千年文明积累的国宝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猎取的目标。当时中国政府的无能、媚外,一些民众甚至官员、专家的无知,都是造成流失的原因。即使现在,少数人还有糊涂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些艺术品藏在国内不如藏在国外博物馆能够受到很好的保护。这种看法不仅错误而且荒唐。谁能容忍强盗的逻辑呢?
目前,散佚在海外的艺术品回流通常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国际公约组织,按照国际法追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专门解决文物回流问题,然而这一原则虽然得到国际间基本认同,但一些收藏中国艺术品较多的国家,至今尚未在公约上签字,《公约》对这些国家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这条“回流路”还是有很大的制约性。国际公约对文物讨还的举证要求非常高,成功的经验很少。1994年河北省曲阳县王处直墓武士浮雕被盗,后经外交途径成功追索,这是屈指可数的案例之一。
二是通过国际友人、海外华人华侨或藏家的捐赠。美籍华人王季迁就曾表示过要有偿捐赠自己收藏的字画;而曾经在台湾举办过展览、酷爱中国佛教艺术品的美籍华人陈哲敬,便借在北京展出包括龙门石窟遗失佛头在内的16件珍品雕像的机会,以极低的价格让这批珍贵的艺术品回流中国。三是透过市场竞买。拍卖也是艺术品回流的一种途径。仅北京翰海公司2002年春拍中的2000多件拍品中就有50%是海外回流的艺术品。其他拍卖公司的拍品中,海外回流艺术品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近年艺术品以拍卖的方式从海外回流国内呈现出了一个逐年递增的趋势。但这也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来源:中国古玩网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