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自主创新给中国数控机床安上“中国芯”(新华社记者高学余摄)
"危"中求"机",尽快达成"中国制造"全球共识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一国的出口产品在进口国遇到有关质量问题的指责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被美国FDA拒收的外来食品中,印度有1763批次,墨西哥有1480批次,中国有1368批次,越南为533批次,日本为508批次,意大利为482批次;而同期这些国家输美食品的总额为:印度12亿美元,墨西哥98亿美元,中国38亿美元,越南11亿美元,日本5亿美元,意大利29亿美元。除墨西哥外,其他国家对美国食品出口额都远小于中国。
另外,根据美国FDA提供的数据,2006年,多米尼加输美食品中有817批次被美方拒收,主要原因是杀虫剂含量超标;丹麦输美的520批次糖果也因质量不合格而被拒于美国大门之外;而我国因质量问题被美方拒收的食品仅为391批次。而同期多米尼加输美食品总额仅为3亿美元,丹麦为4亿美元,中国则达到38亿美元。可见,尽管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金额巨大,但因质量问题而被FDA拒收的比例远远低于丹麦和多米尼加。
即使是惯于挥舞"安全"大棒的美欧日,也存在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的食品合格率是99.3%,从欧盟进口的食品合格率是98.8%,从日本进口食品产品的合格率是98.9%,表明从美欧日进口的产品中有约1%是不合格的。
上述数据足以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总体来说是相当高的,"问题产品"仅占很小一部分。个别产品质量不佳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不守信用的商家,包括美欧日在内。
当前,我国居于全球制造业链条中的加工组装环节,大规模制造优势非常突出,势必造成国际利益的重新分配,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日益关注也在所难免。这其中,利益受损者也必然会寻找一切机会对"中国制造"产品发起攻击。前一轮集中于中国企业的营销理念,以西班牙"烧鞋事件"为集中体现,这一轮则从产品质量着手发动猛烈攻击。我们相信,只要"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仍在增强,对其的责难就不会停止。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指责,更不应该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丧失信心,关键在于我们的政府和企业,要共同努力,加强危机攻关力度,狠抓产品质量管理,加强产品质量国际合作,规范企业出口行为,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将这场源于产品质量问题的"危机"转化为提升品牌含金量的"商机",使"中国制造"产品在占有稳定的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能够在质量和文化内涵上获得世界市场认可,使"中国制造"成为"质优价廉"的代言词,早日达成"中国制造"的全球共识。(来源:世界知识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