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孔子”背后的三个悬疑
曹维斯
民族文化是奥运会开幕式的核心主题之一,可是把孔子“抬出来”的做法还得三思而后行。这两者之间有一些根源上的悬疑,是不能忽视的。
首先,这是一种放眼未来与展示过去之间的心理落差。奥运会开幕式要展示的是一个怎样的中国?显然,它的目光应该在未来。它更注重的不是对过去成果的回顾,而是对未来的期许和承诺,是中国未来的形象定位。如果我们抓住孔子不放,那么很可能传达给世界一个讯息:中国还沉湎于对旧我的玩味中。
其次,这是一种大文化概念与个体形象之间的对比。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体现的,无疑都应该是最能代表中国的符号,但每一个符号都应该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浓缩。这种浓缩,应该尽量简洁抽象,并且符合整个人类的共性。而一个太具体的人物形象的出现,容易将人们误导到一个有局限的思维中去,引起“崇拜”式的误读。
第三,这也是一种草根文化与精英意识之间的冲撞。奥运会倡导的是一个能够超越人神界线、战争隔阂的无国界奥运赛场;但是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差异,是不可僭越。如果我们要用孔子来宣传和谐文化,那也只是有条件的和谐。
奥运会开幕式就像我们手里的一个庞大餐盘,我们想到什么珍馐美味,都希望往里面拼命放,然后招手对中外宾客说:来来来,吃吃吃。但客人并不能把你家好吃的全吃尽,而是更在意吃的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沟通互动,然后在少数几道菜的深刻印象之下,保有了不断探究你家美味的长久兴趣。
让孔子当代表有些勉强
秦 鲁
孔子无可非议是著名教育家,是圣人,但要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作为中华和谐文化的精髓象征,从情感上讲合适,但从理性上讲却并不合适。
中华文化自古百家争鸣,多元融合。孔子的学说有很多精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中华文化的全部。除了儒家,中国还有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学说,且中华文化光文字记载的就有五千年文明史,而孔子学说的影响不过两千余年。让孔子当中国和谐文化精髓的代表有些勉强。
而且,孔子所强调的“和谐”,是基于一种强烈等级观念的和谐。这与现在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的概念有很大不同。比如孔子的学说对论资排辈的一种道德伦理安排,比如过于关注所谓“君子”之精英阶层而忽视庶民百姓等等,因此,孔子的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古代血缘文化的一种极致反映,缺乏积极向前的动力。
中国当前的和谐文化,是一种积极发展的文化,所以用孔子来代表现在的“和谐”并不合适。况且奥运会的文化精神属于全世界,是关注人类共性的,因此需要一种更开阔的胸襟和人性关怀。在奥运开幕式上抬出孔夫子有些牵强,其潜台词反而是中国人对当下文化的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