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友:中餐的名称大体可以划分为五大类:一、以菜肴的主料和配料为主的菜名;二 、以菜肴的主料、配料和烹饪方法为主的菜名;三、以主料和味道为主的菜名;四、半形象化的菜名;五、完全形象化的菜名。第一、第二和第三类菜名翻译起来并不十分困难,基本上都可以直译;第四类以意译为主,第五类一般不宜直译,最好采用汉语拼音加注的办法。
网友 andee:翻译应把握尺度,做到简洁而明了,让外国人一目了然。蛋炒饭译为“fried rice and scrambled egg”,最好不要译为“fried rice with scrambled egg”,后者较模糊。童子鸡译为“fried crisp chicken”,实际上就是油炸香酥小鸡。宫爆鸡丁可译为“royal fried chicken”,宫指宫廷,外国人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网友 竺茱:可以说,意译毫无必要,也无法将中文的内涵准确翻译过来,只能是不伦不类,令人贻笑大方。譬如:北京的著名鞋店“内联升”、“步瀛斋”,著名餐馆“淮阳春”、“又一顺”、“全聚德”等等,哪个高手也无法既准确又简练地意译过来。与其如此,不如音译。其实,中国翻译外国的有些名词也一样。“肯德基”、“麦当劳”、“汉堡”等等不是也音译吗?
网友 寄奴:我赞成以音译为主的办法,但不必拘泥。那个“宫保鸡丁”有些地方名为“宫爆鸡丁”,其实不必计较其出处,尤其是向外推介时。可以按照“宫廷风味的…”、“皇家风味的…”意思翻译,不是更能提升其卖点吗?
没必要非得在菜名翻译上展现文化
网友 汪洋啸龙:直接音译,而且用中文标注,这就是最恰当的方法。因为意译也好,形式翻译也好,都不能把我们饮食文化准确地展现出来。
网友 东旭鹰:个人认为,除了关键词,如鸡、鸭、鱼等意译外,其他修饰词都可以音译。如果有外宾提出想了解具体文化背景的,可以印制一些中华饮食的英文书籍或小册子进行发放,这样不是更好吗?
网民 天地:翻译菜单的主要原则是力求简明准确,能够说明菜肴的内容,能够使外国人明白就行了。当然,在准确的前提下,尽量把菜名翻译得优美一些会更好。
网友 威廉:人家外国人只是来吃顿饭,用得着那么兴师动众地给人家上堂中国历史文化课吗?他们实在不明白的话,可以配个图片放在旁边,又直观又好理解。(来源:新华网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