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贼》中的隐性广告
杭州西溪湿地房产那个广告,广告商没有付钱,而是送了一套别墅给冯小刚。这叫做product usage,属于以物易物的一种。在好莱坞,这种方式常见于汽车、通讯设备、服装、道具等,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开源,而是为了节流。反正影片中要出现这些东西,让厂家赞助,就免了购买或租赁的费用。从厂家的角度,送一件产品,换一个曝光机会,多半是合算的,但前提是这件产品单价不是很贵,一般汽车也就几万美元一辆。《非诚勿扰》中的那套400平米别墅价值要高得多,“赞助商”自然不会让冯导的镜头一晃而过,于是就有了那段郑重其事的介绍。
还有一种现象叫做reverse placement,逆向植入:文艺作品先虚构了某个产品,结果弄假成真,成了真的产品。2007年,7-Eleven连锁店将旗下11家美国的店面改名为Kwik-E-Mart,即《辛普森一家》中那家模仿(或称恶搞)7-Eleven的虚构商店,里面销售的商品包括Buzz可乐和Krusty-O cereal等该剧发明的饮料和食品。不知7-Eleven为此付出了多少授权费,也许只是一个双方合作的宣传点。
威尔·史密斯在《机械公敌》一开场,就穿上了2004年的某牌子鞋子,可故事发生在2035年。怎么办?为此特意编了一句台词,大意是:好鞋,2004年的古董鞋哦。
汽车的植入最常见,但某些影片把汽车提升到“主角”的高度,厂商为此付出的也远非传统广告费所能匹敌。《谁与争锋》中,福特所提供的汽车的总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植入价码。手表商Omega跟007电影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它一方面植入,另一方面雇用布鲁斯南和克莱格代言,这要比借用电影人物变相做广告更阔绰。有些广告商甚至要求广告出现在预告片里,如2004年博伊尔的《百万英镑》就是这样把可口可乐弄进影片的网站及预告片的。收费当然要更高于一般植入。
《命运呼叫转移》基本上就是中国移动的一个带故事的大广告,四个段落分别宣传该公司的四项服务。从本质上,这究竟是故事片还是广告片,已经非常模糊,抑或两者都是。在电视领域,美国老早就有企业冠名,类似蒙牛的第二届超女。所谓“肥皂剧”,就是美国早期电视剧由宝洁和联合利华的日用品(尤其是肥皂)赞助、冠名、投资,才有了这个称号。借用这个称号,《命运》一片应该叫做《电信呼叫客户》才对。有一集《欲望都市》也属这种性质,剧情围绕着Absolut Vodka这个伏特加客户,大量细节全都量身定做。而像Hallmark这样的公司(以贺卡著称),则直接进入影视剧的生产。
把产品彻底融入剧情,这是植入的最高境界。多数植入属可有可无,拿掉不会影响剧情,但高级植入则从源头将产品跟影片融为一体。这种植入价码要高一些,但效果也不言而喻。融合式植入的一种方法是让主角接触植入的产品,甚至在台词里故意提及。《雨人》中,达斯汀·霍夫曼不愿坐飞机,除非是澳大利亚Qantas航空公司的班机,因为“Qantas从来没掉下来过”。通过这个有自闭症的角色,这句话胜过一般广告词。
植入的创造性
《怪物史莱克》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古代,这非但不能阻止植入,相反增强了植入的创造性。所有的植入品牌全部改装成中世纪的模样,冰淇淋连锁店巴斯金·罗宾斯变成了巴斯金·罗宾汉,名牌服装范思哲摇身成了范思剑(古代使用刀剑嘛),老海军则换成古英语拼法的老恶棍,星巴克呢,化装成远行巴克。明眼人不仅一眼就能辨别真正的牌子,而且会心一笑,抵消了对植入的腻味或反感。这种情况,《十全九美》也用过,KTV钱柜调整为妓院乾柜,宜家成了怡家,性质相同。《鲨鱼黑帮》的场景在海底,品牌的名称也做了相应的改造,可口可乐成了珊瑚可乐(Coral-Cola),汉堡王变成鱼王,《新闻周刊》成了发音相似的《新闻礁石》,等等。
这种变化必须恰到好处,从电影人的角度,幽默来自于对比,因此,必须在原品牌基础上做加工,但不能改头换面至无法辨认;从商家的角度,必须接受这种调侃,否则,多数动画片和古装片不可能植入现代产品。关于这个问题,一家行销咨询公司Yankelovich Partners Inc.的总裁沃克·史密斯说得好:“越来越多的品牌寻找新的方式跟消费者沟通,如今,人们觉得这种‘反行销’做法非常有趣,能吸引人。消费者希望看到品牌以轻松心态面对恶搞。凡是自以为是严厉控制品牌运用的,那是倒行逆施,逆潮流而动。”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周黎明 (中国日报网专栏作家) 编辑: 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