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觉得经典更好看,检点自己一年看的小说,居然只有十来本,很多还是以前看过的。比如司考特·菲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据说《人间天堂》最初是被作家当作自己的遗书去创作的。因为小说创作于一战爆发以后,当时作家正在美军的训练营中服役。小说创作的愿望很明显——他希望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这样就算以后不幸牺牲,也有文字可以证明他曾经这样生活过。这样的写作方式在他以后的作品中也能感知一二,所以你可以对照他的作品了解当时他的生活、际遇、心态、思想,这一方面让他成为不需要传记就能被读者了解的作家,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他笔下的“美国梦”幻灭的真实性。
菲茨杰拉德二十多岁的时候,正是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汽车、火车、电力等现代技术改变了生活方式。他认为他所生活的时代如爵士乐一样,财富突然暴发,人可以一夜暴富,也可能瞬间垮台。美国社会的繁华在外人眼中的确是“人间天堂”,但菲茨杰拉德却用自己的观察在小说中一再告诫人们:这片人间天堂并没有什么安逸可享,梦想有多大,人生就有多大,失败就有多大,所谓“人人机会均等,人人都会成功”不过是欺人的谎言。就如同他和他笔下的盖茨比,再如何了不起再如何奋斗,还是娶不到心爱的黛西,实现不了自己的美国梦。回头想想,那时的美国多像当下的中国,国家和人民都在突然暴富中不知所处,为现世的财富整日奔波,到头来拥进怀抱的只是一个破碎的梦想。就如刻在菲茨杰拉德墓碑上的那句话:“我们奋力划船,逆水行舟,不停地倒退回去,回到起始的地方。”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实习编辑:任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