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滴水成冰”是怎么回事
2015-12-12 01:58:00
 

  原标题:“滴水成冰”是怎么回事

  寒冬的天气有多冷,常常被人们用滴水成冰来形容,象征着天气的严寒。其实真的有“滴水成冰”这种天气现象,在气象学上称之为冻雨。11月7日,我国辽宁省中部和南部多地遭受冻雨天气,房屋、树木、田地结满了晶莹的冰挂。而咱们北京地区冻雨出现概率较低,年平均不到1天,大家可能都没见过,什么是冻雨,冻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冻雨,是由冰水混合物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但是形成冻雨的水滴并不是一般的雨滴,而是一种在零度以下未结冰的水,即过冷却水。水的凝固温度跟水滴的大小有关。直径小的水滴,其凝固点也低。在高空,水滴的直径很小,即使气温很低,也有液态水存在,这种水就是过冷却水。在云中常常含有过冷却的水滴,但是要形成冻雨,落到地面的过冷却水滴并不多见,因为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气象条件。

  冻雨一般从11月开始出现,我国最常出现冻雨的地区是高海拔山区和丘陵地带。在这些地方,当低层北风带来的冷空气南下遇到暖湿气流时,冷空气会像楔子一样插在暖空气的下方,暖空气被抬升,大气层结自下而上会呈现“冷——暖——冷”的分布状态。这时近地面的冷空气层温度稍低于零度,其上层的暖空气层温度高于零度,再往上气温随高度下降而低于0℃,从这里掉下来的过冷却水滴或雪花通过暖空气层,后者就融化成雨滴了。接着当它掉入低层的冷空气层,这时虽然温度降到了零度以下,但是由于过冷却水的雨滴很小,没有冻结时必须的冻结核,所以直接以外观如同一般雨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地面或物体上时,地面和物体上的细小微粒即成为冻结核,遇到雨滴立刻冻结,变成了雨凇。

  冻雨在空中看起来和一般的雨滴没什么两样,但落地就“草木皆冰”了,冻雨的凝聚物就是“雨凇”。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断,农作物受损,妨碍交通和飞机飞行安全。须引起相关地区重视,及时采取防御措施规避风险。

  京华时报记者 冷中华

  通讯员 顾海蓉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京华时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