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江作苏:当新闻生产力与技术对接
2015-11-17 09:46:00
 

  原标题:当新闻生产力与技术对接……

  工业革命兴起的初期,人们惊异于没有识途老马拉的火车和汽车,真的可以在没有四条腿的情况下也可以多拉和快跑。进入航天时代,不管人们相信不相信,载人飞船的所有动作都在不由人工操纵的状态下,依靠电脑而完成。人类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是体力的解放,也越来越促使人的智力解放,这条轨迹是清晰且呈加速度在向前延伸的。

  新华社启用机器人写手“快笔小新”,这是一件老树发新花的新闻,引起人们惊异和兴趣的,是这么一个以严肃见长的国家通讯社,放下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历史性地将发稿任务部分地赋予了人工智能。换句话说,也就是将新闻生产力,更深层、更直接地与科学技术连接在了一起。

  新闻报道以客观情况为对象,“报”是第一位的、反应性的动作;而如何“道”来,则带有更多主观色彩。目前“快笔小新”专注于在“报”字上做文章,这就从任务的规定性上,提供了以规范化、标准化、高速化为特征的生产基础。从技术角度讲,人们把依靠大数据分析决策的人工系统,比喻为数据密集得分不清点数的一面“镜子”、反应神经灵敏得如同人之肌肤的“电子皮肤”,在这样的技术基础上,人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如同“镜子”一样投射出来的客观新闻、如同人的皮肤一样感知的冷热呢?

  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将重要资讯解读后“秒”达用户,这一连串的新闻生产流程,在运算速度和解析方式越来越向人脑靠近的技术支撑背景下,显示出传统新闻生产无法比拟的快节奏和高效率,因此,也就具有无可限量的发展前途。

  从决策模型角度看,新闻报道过程就是一个对信息“收集—分析—转化—发布”的过程,运用计算技术、辅之以人的经验值和情感反应类型值,并且给定合适范围的浮动值,这对于以“类型化”“硬新闻”为主的客户需求来讲,正好有了“赋值”对接的基础。如果把人工写作设为1,把机器写作设为2,那么,“快笔小新”的写作方式可以看作1.5型写作。任何企图完全割裂和对立1与2关系的想法,都是绝对化的观念。实践已经走在了观念的前头,没有人在收到一则足球赛结果消息时,会为它是不是由电脑在数值节点触发后的自动发稿而耿耿于怀。这就如同机器包的水饺和手工水饺,不能说口味没有一点差别,但是机器水饺的生产效率和所具有的营养功能,却是不容置疑的。

  在这个变动飞速、追求高效的时代,机器人写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逼近”式的思维方式。如同马克思的“有机报刊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真正有责任感的报刊并不会自夸为一次穷尽真理、绝对正确反映客观的天才,而是以渐近、逼近以及修正的方式反映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快笔小新”是一个有机和活力十足的写手,它的逼近频次和逼近幅度,理论上讲是不会穷尽的。

  任何时候都不会绝对依靠机器,这是常识范围内的认识,相信无论是新华社还是其他负责任的媒体都会如此,也将坚持如此。但是,机器写作的比例和被使用的领域,会因经验的积累而增长,将来通讯社也可能会如同宇航员一样,在很多领域的多数时间依靠的是电脑和程序,但是,在凡是必要的时候,也会运用手动操作,也会依靠人脑临场发挥完成任务。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