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段子手:新文学增量
“《琅琊榜》之后,每个人都成了段子手”,这是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也成移动网络时代全新的创作形态,“每个人都成了段子手”或许有所夸张,但大多数的人,多多少少接触过微博、微信上形形色色的段子。
几乎所有新闻事件最终都会成为段子的养料,娱乐、体育、时事……包括名人,在今天段子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了人们休闲生活,而创作和炮制这些段子的人,则被称为段子手。
从原本的兴趣所致偶尔为之,到创作——出书——拍电影——网络炒作——广告的一个链条,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在今天,段子不仅仅是文学的新增量,同时也承担了许多文化创意的功能,最终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市场和商业的推动,正在使段子由兴趣变成一个产业,而80后、90后乃至更年轻的创作者,则以他们独特的风格,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段子。”
中产价值的表现
段子手成为一个职业,而段子则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的调剂,有人担心阅读的碎片化,也有人担忧创作的浅薄化。
其实这些担忧并不一定会成真,屏幕上的段子,其实永远都离不开屏幕外面的世界。张颐武说:“段子的发展时间很短,但变化很快,当年短信段子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微博微信第一阶段的段子也过去了,现在的段子又有了新的特征,总体来说,幽默、俏皮、有时候有些感伤,这些东西融入到一个个小故事里,成为了今天流行的段子形态。”
和以往任何时代的段子都不一样,张颐武说:“现在的段子,不是王朔那种尖刻的、激烈的挖苦,不是过去手机段子那种对社会尖锐的批评和抨击。现在的段子俏皮,又不时感伤、幽默,却并不尖锐。”
段子的特征,当然和段子手本身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张颐武说:“现在创作段子的人,大多是80后、90后,成名比较晚,成长的时代也很近,他们基本上没有经历过那种非常艰苦的生活,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长大,可以说是中产一代,这样的经历塑造了他们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或许可以成为中间价值。”
中国中产社会正在慢慢形成,张颐武说:“他们对于社会没有那么激愤,他们心中当然也会有一些不满,但总体来说生长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使得他们的表达也相对温和,即便是有叛逆的思想,这种叛逆也会以比较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像比他们更早的知识分子一代,有着启蒙时代的责任感,对丑恶有强烈的悲愤。现在的年轻人不是那样的,就如他们也会玩摇滚,但他们和崔健、张楚、何勇、二手玫瑰那样激烈而尖锐的摇滚完全不一样。他们处在一个中间状态,既不会表现得特别好,也不会特别坏。”
移动互联网的特产
“段子”本是相声的名词,但在新的传播时代,它更是这个时代独特的创作形式,也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
尽管在今天,段子是微信、微博上最流行的东西,但它的诞生,却比微信和微博更早。张颐武说:“早期的段子,在短信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许多人都曾经参与过短信段子的传播,手机里也大都保存着各种段子。但是这个时代很快就过去了,段子本身,也并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稳定的创作和传播模式。微博的出现,大大激发了段子的创作,因为它有固定的字数限制。后来又有了长微博,随之出现的就是千字左右的小小说,其实小小说在以前也有,但是后来衰落了,不受重视,微博的出现,让小小说再次成为创作者所青睐的类型。”
技术的进步最终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所造成的阅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张颐武说:“段子的创作开始成熟,也开始有了回报,以前手机时代,大多都是兴趣,兴趣来了写写,兴趣没了也就不写了,没有什么能够支撑段子创作的基础。但是现在,段子手不仅在网上形成了一个产业,同时也开始辐射网络之外的现实世界,段子手变成了作家,甚至名人,比如张嘉佳,他的《从你的世界路过》很短时间里创造了销量奇迹,并且变成影视作品。”
段子手们大多年轻,并且长年混迹于网络之中,对于网络中风尚的变化驾轻就熟,同时又善于连系任何社会中的新闻事件,使得段子的创作题材越来越丰富。张颐武说:“段子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网络文学的一部分,但是它和《盗墓笔记》、《琅琊榜》这样的大作品不一样,段子一般都短小而精彩,几十上百个字,就能逗人一笑,最终在这个移动网络的时代风行天下,成为一个新的产业,最终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可以说,手机时代,移动屏幕上的阅读,正在向两极变化,长的越长,短的越短,要么阅读上百万几百万字的大部头,要么阅读段子。”
新的文学增量
在传播技术越来越便捷的时代,传播的内容也越来越向简短和精练靠拢,而内容的创作,无疑也在不断地适应着新的传播方式。
张颐武说:“段子,可以说是文学在今天新的增量,也是图书出版新的空间,同时,它还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的功能。”
商业化这个看似每每受到批评的词汇,在文学的世界,作用远远比想象中的不可或缺。张颐武说:“市场化的完成,使得一批专门从事创作的职业段子手出现,他们可以通过段子的创作获得利益,不仅是版税,还有各种相关的产业带来的收入,而这样的模式也使得段子的创作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是好事,就好像纯文学也要有人养活才能坚持创作一样,段子也是。以前的手机段子,大多都是依靠兴趣,没有收益,所以很快就难以为继了。现在是微博微信的段子时代,也是商业化的段子时代,商业化越来越完善,段子创造利润的路径也就越来越多,比如说,一些快速消费品,如食品、洗衣粉之类的产品,越来越多地依靠段子来承担广告、宣传的创意工作,还有更多领域的文化创意也同样如此。很多以前由专业的文案、策划承担的工作,将由段子手们来完成。”
段子的时代,段子远远不只是引人一笑,张颐武说:“移动网络让创作变得简单,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文化的集散从现实的空间转向了互联网空间之中,很多三线、四线城市中,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们不必千里迢迢跑到文化资源集中的地方,在家里或在路上,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创作,并且把自己的作品发布到公共平台,而大量的创作者以及日渐完善的产业模式,最终必然会让段子这种新的创作形态越发成熟。”
段子是创意、是文化,也是文学。张颐武说:“终究来说,它是一种类型文学,过去有小小说,现在很少人写了,但是现在有段子,他比小小说的受众更加广泛,参与者也更多,影响力也更大,作为当代类型文学中的一环,作为互联网时代新的文学形态,应该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记者 周怀宗)
用段子抚慰焦虑
而年轻人的这种中间状态,转化到表达的时候,就会变得幽默却有些感伤,温和却有些自嘲。
对此,张颐武说:“中间状态的年轻人,他们不好不坏,不走极端,对善恶有相当清楚的认识,不会容忍过于丑恶的东西,但也不会对过于美好的东西有太多的认同,他们或许会有些犬儒心态,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表现出忍让,通过段子来化解心中的焦虑,通过感伤来抚慰心灵的躁动,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是他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特征。”
创作段子并不难,在网络上甚至有许多专门教人写段子的教程,但真正创作出震动人心灵段子,也并不容易,张颐武说:“以前的段子,大多都是简单的叙述或者归纳某种现象,然后用尖刻和激烈的语言引人深思。现在的段子,往往是一些小幽默,渗入到一个个小故事之中,让人乐于阅读,在读故事的时候忽然被触动。有一个段子我至今印象深刻:女孩在生日蛋糕里发现了戒指,两个人结婚了。后来有人问男孩子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戒指不是我放的,但我不能拒绝一个自己把戒指放到蛋糕里的女孩子。原本很温馨的故事,却突然来一个小小的逆转,使故事变得尖锐,变得有锋芒,直刺人心。”
这就是新一代年轻人的故事和他们生活的世界。张颐武说:“一种小逆转、小转折、小戏剧化、小体验,没有那么多宏观的叙事和价值,多数只是被戏剧化的生活细节。而且这种小,和郭敬明那种小时代不一样,郭敬明的小时代,还是带有某种和大时代对抗的色彩,或者说对应于大时代的意味,但现在的段子不是这样的,就是生活的细节,就是一些小小的感伤、小小的幽默。更早以前,那种激烈的、冲撞社会的段子,年轻人不喜欢,他们对大时代、大的价值不太关注,而更在意身边的故事,具体的生活。”(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