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电影《夏洛特烦恼》,这一次真的遇到了烦恼。就在电影刚刚突破票房10亿元大关、甚至有人称其为2015年最佳国产喜剧片的时候,一个叫“文白”的影评人,发布文章说《夏洛特烦恼》是抄袭电影旧作《佩姬苏要出嫁》,并将两部电影的关键画面逐一截屏对比。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不仅是此次《夏洛特烦恼》遭遇“抄袭门”,今年4部票房过10亿元的国产电影,无不遭遇涉嫌抄袭的声音。《港囧》被质疑抄袭《预产期》,《捉妖记》被指和《驯龙高手》很像,《煎饼侠》骨架被指照搬《包芬格计划》。如果仅仅是一部影片被指责涉嫌抄袭也就罢了,数部高票房电影均涉嫌“集体抄袭”就很不正常了。
有人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也有人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可为什么过去的老电影、老话剧和老歌曲很少有涉嫌抄袭?为什么国外的《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同样创造了票房奇迹也很少被指抄袭?
这些年来尤其是电影产业化改革十几年来,从创作到制作,从营销到市场,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电影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当看到国外的电影被“借鉴”和“本土化”而获得巨大的票房成为一种“振兴电影”的捷径的时候,其负面“羊群效应”也就产生了,最后形成了电影创作和制作的“塔西佗陷阱”。
如果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阶段的话,那模仿之后只有进一步提高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我们学习国外的电影并将其本土化,可本土化也需要创新,更需要差异化,需要“若有似无”的无痕迹境界。仅仅将外国人变成中国人,将外国的夫妻矛盾变成中国夫妻的隔阂,将外国的学校变成中国的学校等等,故事情节高度雷同,细节出奇地一致,这就很难称得上是“本土化”,更不是正常的借鉴。
也有一些人说,电影创作很多时候,就是你向我学习,我又向你学习,最后达到了互相促进。可是,最应该学习的应该是彼此深入生活和解剖生活的态度跟能力,是当代电影先进的理念、严谨的电影态度等,而不是模仿和借鉴人家的故事套路、情节和情景,更不是内容至上的照搬和“拿来主义”,如此来学习人家的电影,到最后不是相互促进,而是相互伤害。
坦白地讲,当下的国产电影在创作上形成了“路径依赖”——国外的什么片子火,我们就拍什么,人家什么题材卖座,我们就拍什么。赵薇的《致青春》成功后,大量的青春片涌现,《人在囧途》火了后,现在则陆续出现各种“囧片”。这类影片打动观众的创意越来越少,像流水线般的制作使人丧失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产生审美疲劳。所有这些,反映出的是国产电影原创能力薄弱的老问题。
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预计将超过450亿元,再过一两年,我们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不管是市场位居第一还是第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还不是电影强国,充其量只是个电影大国。什么时候,国产电影的原创能力上去了,中国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电影强国。(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