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巨浪》北京卫视播出 呈现有历史感的青春抗战
2015-10-19 07:19:00
 

  原标题:《巨浪》呈现有历史感的青春抗战

  抗战剧怎么拍出历史感的格调?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红色青春剧《巨浪》,给出了一种答案。

  这部以战地摄影师为故事主角的剧目,巧妙地将青年知识分子的抗战以青春片的外在包装展现。剧中的进步青年吴鸿运、高海薇、宋玉泉和林曦,虽然个性不一,但在历史潮流的裹挟下,投身革命洪流,并最终来到晋察冀根据地,组建起抗日宣传摄影队和画报社。

  “战地摄影师的抗战,是以前的电视剧里没有碰过的题材。”该剧总编剧、导演苏舟透露,这个题材既占据了一定的先天优势,也为创作带来一些束缚,“战地摄影师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剧中的几位年轻人,就是以抗战期间的著名战地摄影师沙飞、吴印咸等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

  剧中人物命运的转折与演变,也遵循着当时的现实逻辑。比如,本是胡同串子的吴鸿运,一步步受到战时情境的感召,从插科打诨的小人物渐渐成长,最后历经风雨而性情改变。“革命者不是一上来就是天生的革命者,就像脸上涂着浆糊一样,那样会离我们很远。”苏舟此前拍摄过《省委书记》《红日》等主旋律作品,他认为对英雄人物“不拔高、不粉饰”才是正确的表现方式,“人物既是英雄又不是英雄,他们一定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一定在特定时刻显示出异于常人的品质。”

  《巨浪》的创作风格,摆脱了架空的传奇式抗战剧模式,而是依托历史大背景做人物命运的改写。据苏舟介绍,为了保证剧中人物走向的真实可信,剧中但凡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线,都要经过严格的逻辑推演。比如,按照一般的创作规律,知识青年受到革命热情的驱动,前往延安后再被派往战场,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巨浪》剧组结合具体历史事件推演,发现“从1937年7月的卢沟桥事变,到1937年9月的平型关战役,中间只有两个月时间。这个时间是不够让剧中人物从北平到延安,再从延安上前线的。”

  苏舟透露道,为了避免这种情节上的逻辑漏洞,剧本就需要通过巧妙的方式使之合理,“我们就让吴鸿运在去延安的半路上遇到了要上前线的部队,半路改变方向先上战场,再去延安报到。”这种细枝末节上的严防死守,使得《巨浪》的整个故事看似虚构,但却符合历史逻辑。

  这种对历史极度尊重的严谨态度,也贯穿在全剧的拍摄过程中。过去大多抗战剧在涉及重要历史事件时,或以字幕交代,或采用资料画面,《巨浪》却选择了实景搭建。“新华门、北平火车站、卢沟桥等地标,都全部按照当时的原样还原。”苏舟说,为了还原卢沟桥,剧组用石膏翻模,做了200多个石狮子,尽管这个镜头在剧中也只是背景性的存在。在苏舟看来,这种拍摄前的功夫看上去费时费力,但却是最后促成全剧真实可信的必要基础。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