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新媒介生态诱发纸媒假日休刊
2015-10-10 12:25:00
 

  刚刚过去的“十一”七天长假,有多家都市报选择了休刊。各家“休刊启事”至少向公众释放了两点信息:一是此次休刊是各家主动“协商”、“经上级批准”后的集体性行为;二是停“报”不停“微”,多数都市报停刊期间,其官微、官博等新媒体平台照常运转。

  在媒介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报业老总们,选择在国庆长假期间集体性休刊,定是其估量各项利弊后,择其重而为的理性行为。他们绝对会想到休刊对报纸忠实粉丝的情感伤害,会想到休刊会让竞争对手的趁虚而入,会驱使读者更多地转向新媒体,等问题,然在现实生存压力下,他们毅然决然地决定在十一长假期间休刊。表现出他们对正在演进中的中国媒介生态的既畏惧又顺从、摸索的复杂心态。

  自互联网崛起尤其是基于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客户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日趋普及,依托数字化通讯的基础设施,一种以智能手机、笔记本等接受终端的、网状化节点传播的新型媒介生态渐趋成型。这一媒介生态从新闻生产、传播的媒介链条内部正在蚕食纸媒的生存空间,并将纸媒纳入新型媒介生态内为其演化的终极目标。另一方面,新型媒介生态的自我演化也折射到社会系统层面,一面催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发生“温水煮青蛙”式的革命性变化,一面从逻辑起点上更新每个个体的信息接受、消费与传播模式,以使个体适应信息社会的媒介化生存。信息消费成为一种类似空气、水一样的东西,人类须臾不能缺少,然随时、随地获取、无孔不入的新媒体,却可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媒体,忽视纸媒。不读报纸,公众不再产生“缺点什么”的失落感,而没有手机的失落感却犹如瘟疫般迅速扩散。

  纸媒的没落,亦源于此。然任何媒体均有其生存的内在属性。在纸媒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条件尚未完全出现时,纸媒不可能消亡,而只能演化成新型媒介群落中的一个媒介品种,且是媒体群落排行榜中下滑的一个媒介品种。作为纸媒媒介生态的重要一员,都市报因借助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内容产品,而深入了寻常百姓家,拥有了一段辉煌历史,然在今天,这些茶后饭余、街头巷谈、动态零碎的“内容”更契合于微信、微博、客户端的传播物理特性,因此,不受政策保护完全市场化的都市报,其所受新媒体的冲击最大,其冬天也更为寒冷。这次国庆七天的集体休刊,必将是都市报发展没落史的一个重要节点。

  人是须臾离不开新闻的,但可暂时离开媒体。七天的短暂告别,势必会形成假日新闻市场的某些空白。这个市场空白,新媒体能否填充?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依靠逻辑推理,而应耐心观察。因为,影响媒介生态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忽略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的逻辑演绎,均可能得出离题千里的结论。新闻史表明,在纸媒一统江湖的20世纪30年代,当纸媒在假日期间集体休刊时,在媒介市场竞争激烈的大上海,均会各种报纸变种(小报、联合刊、号外、特刊)等粉墨登场,满足公众的信息需要。然在新型媒介生态下,都市报的假日集体休刊,其市场空白,微信、微博、客户端等新媒体能否填充这一空白,从目前的各种态势言,是有可能的。如果事态发展果真如此!这就意味着中国都市报正式开启了大规模退出历史舞台中心的序幕。然新媒体的内在物理缺陷(辐射,损害眼睛,适合碎片化阅读等),给纸媒留下的了特定的生存空间,增加了新媒体难以填补假日媒介市场空白的许多变数。看来,报业老总们是很聪明的,他们在利用假日媒介市场——这一特殊的媒介市场——试探读者的媒介阅读惯习,试探没有报纸的七天,读者的心理容忍程度,以便为下一步的决策铺路。不可否认,这种试探是有意义的,但依据新媒体生态给纸媒提供的市场空间,全面更新传统都市报的内容模式,探寻适合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媒介生态下的都市报的内容模式,才能真正在新型媒体生态自我演化中站稳脚跟,避免走向“消亡”的命运。(刘继忠: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马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