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只有创新转型才能做大做强
2015年,中国电影已走过110年历程。110年来,中国电影与中华民族一起历经磨难和奋斗,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既参与和记录了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也展现了中国电影由小到大的成长经历。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中国电影产业正在迎来自她诞生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电影产业素有“梦工厂”之美誉。电影带给人愉悦、悲伤、惊奇和震撼;观影犹如饮酒入梦,可以沉醉,使人痴迷;影迷与剧中人一起经历人生之起伏跌宕和悲欢离合,从中参悟生命传奇、感知时代气息;电影营造的梦幻既照亮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也使崇高与卑微的人性分野得以毫厘毕显。电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大众艺术。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从产业发展低谷起步,逐渐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截至九月底,今年国内电影票房已超300亿元人民币,年内有望达到400亿元。2013年起,中国经济开始经历结构调整和增长转型。在整体经济增长趋缓背景下,电影产业发展却逆势上扬,近年来更以年均票房超30%的速度高速增长;国产电影已占国内票房半壁江山,十多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票房的国产片层出不穷,不仅成就了一个个银幕故事,也创造了众多财富神话,还吸引了大批社会资本纷纷进军电影行业。从全年票房不足10亿,到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中国电影产业用12年时间创造了世界电影产业史上的一段传奇。
但是应当看到,目前推动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源自电影园区、外景地和影院等硬件设施建设。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奇迹主要依赖影院和屏幕数量的快速扩张。此外,去年全国观影仅8亿人次,按我国现有人口规模计,尚不到年人均观影一次的水平。电影是以内容为王的行业,吸引人们进影院看电影的应当是电影的内容而不应是影院。做大做强中国电影产业,根本在于增强中国电影产业的内容生产能力,即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电影作品的能力。为此,必须寻求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内在动力的转型。
首先,在做大做强中国电影产业过程中,电影行业和从业者必须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即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进程中,电影工作者应当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用电影最为擅长的方式,演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故事,在展现当今社会丰富多彩生活和人们多元多样追求的同时,突出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更多的优秀电影作品,感召和凝聚人心,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这是中国电影产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中国电影产业应当积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精神,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双效益统一争创表率和典范。
其次,当前中国电影正处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高涨,为电影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进一步解放我国电影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国有、民营以及外资等各种电影生产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不断扩大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不仅要使中国电影成为表现当代中华文化形态的标志性艺术样式,同时要以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为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作出更大贡献。为此,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导向,着力破除各种阻碍发展动力转型、发展模式创新和加快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因素。这是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强的根本途径。
再次,在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强进程中,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发挥市场在配置电影生产要素中的基础作用,以资本为纽带,积极推进电影产业的资本深化和市场深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内容生产能力。当前,优化电影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是以提升电影内容生产能力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对内对外开放,以合作投资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电影行业与互联网、大数据、金融、艺术、设计、版权等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扩大电影产业空间,以实现电影产业的加快发展。
最后,在推进中国电影产业做大做强进程中,必须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优化政策激励。当前我国电影生产正在成为资本新宠,应防止各地过度投入资源而形成产业泡沫和恶性竞争。电影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利润的生产领域,电影生产环节众多、高度复杂,必须将电影产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探索电影生产通过公平交易和平等合作,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独特作用,以增强电影内容生产能力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各级政府在出台有关电影产业发展激励和扶持政策时,应充分尊重电影产业地理集聚发展的规律,以避免因各地一哄而上而曾出现过的产业泡沫,如动漫产业、主题公园等。
(作者荣跃明系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