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香山救援队 游客“保护神”
2015-10-03 13:22:00
 

  原标题:香山救援队 游客“保护神”

  寻人寻物1000余次,上山救援伤员50余人……在香山公园,有支250多人组成的管理队,他们驻守在公园各处,保洁、防火、咨询、救援,队员们个个掌握四大“本领”,让游客游园更加安心。

  巡山

  覆盖全园每个角落

  细心的游客可以发现,每天早晨7点多,索道试运行时,最先运送的不是游客,而是把山上一个个大包垃圾运下山。

  走在香山公园的山路上,管理队支部书记尚杰告诉记者,山地公园地形复杂,垃圾全凭人工去捡。尤其到了红叶季,随着游客量的增加,垃圾产生量也在不断提升,高峰日每天六七吨的垃圾使得香山的保洁人员分外忙碌。公园虽然积极应对,将保洁人员由平时的90人增加到150人,垃圾桶和垃圾筐的数量由320个增加至470个,但在香炉峰等重要景点,废报纸、塑料袋、方便面餐盒仍然随处可见。有些塑料袋被风刮到山崖陡壁上,保洁人员还要冒很大危险把垃圾收集起来。保洁人员的工作时间在高峰时段每天也增加了近3个小时。

  香山古树众多,又有很多古迹,到了秋季干燥多风,防火成了重点。在香山的驯鹿坡、香炉峰、玉泰门、索道中站四个防火瞭望哨上,无论春夏秋冬,24小时都坚守着护山防火的队员。

  “当游客入园后,只要有疑难,随时可以找公园的服务人员”,尚杰告诉记者,登山赏景的游客多,难免会出现身体不适、摔伤扭伤等现象。出现这类情况,游客不要慌,可采取3种方法求助:一是山上19处重点地区都有救助杆,杆上有橘黄色的救助电话,按下按钮,可直接向救援队求助;二是用手机拨打公园客服中心和救助电话,这个号码都印在了公园门票上;三是向路过游人求助,每半个小时都会有救援队人员巡视,巡视人员已覆盖全园每个角落。

  据尚杰介绍,管理队还负责监控全园的情况,特别是下雨天,如有山路垮塌、围墙倒塌,管理队员都会及时发送信息,并配发图片。为此,队员们都自费换成了能拍照的智能手机。9月4日下了一天的大雨,下午5时北大墙一段被冲塌,队员及时上报,工程人员连夜抢修。第二天游客上山时,北大墙已恢复如初。

  救人

  8人接力雨中救游客

  9月4日,北京大面积降雨,香山地区降雨量最大。中午11时30分,值班的救援队接报,一名游客在平台附近下山时摔倒,腿部受伤、无法行动。可游客说不清他所在的具体位置。

  正在吃午饭的救助队员放下碗筷,一边拨打999,一边组织人上山。999的救护车只能开到香山寺,从平台到香山寺还有几百米的山路,必须把受伤游客抬下去。

  8名救援队员分3路出发,冒着大雨在平台区域几百米的范围内捜寻。20多分钟后,在一条山间小路上,找到了受伤的张先生。半躺在泥泞山路上的张先生全身湿透,腿部已红肿,陪在他身边的妻子急得不知所措。班长李猛、队员杨立、秦志强等耐心安抚游客及其家属,把雨披和御寒服装给夫妇两人穿上,并从附近的救助站抬来一副铝合金担架。因为伤者情况不明,处理不好会造成二次伤害,在确定其无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只能等待急救医生。雨中,8名队员轮流为伤者打伞避雨。30多分钟后,赶来的医生为张先生处理好伤口后,救助队员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将张先生固定在担架上,冒雨下山。

  雨大,山路特别滑,走在前面的队员把担架扛起来,与后面保持平衡,为了让张先生少淋雨,几名队员脱下雨披盖在张先生身上,又为他一路打伞。铝合金的担架沾上雨水,又沉又滑,走不了几十米,队员的手已磨得生疼。他们8个人就轮流上,接力往山下走,原本半个小时的山路,居然走了近一个小时才到香山寺。

  “快到红叶季了,届时游人更多,救援队就更忙了。为了能及时救助受伤游客,队员们抽空加强训练,抬着空担架上山,最快时,从山下到山顶,仅用半个小时。”尚杰说。

  寻物

  索道下找手机家常便饭

  “帮游客寻找物品,也是管理队的一项工作”,尚杰说,之前一名游客找到管理队求助,他在香炉峰上厕所时,不慎将银行卡掉在便池里。保洁员宋福德带上工具为游客打捞,可用抄子掏了20多分钟,也没有找到卡。看到游客焦急的眼神,宋福德没犹豫,脱下手套,半跪在便池前,用手将银行卡取出。

  尚杰说,每年红叶季,一个多月中,百万游客上香山,失物特别多。尤其是索道下,经常遗失物品,手机、镜头、眼镜、水杯、挎包……什么都有。有的游客到了山顶才发现,管理队就出动队员沿线寻找。有时一找就两三个小时。

  游客多了,走失、走散的也特别多,每天找人是家常便饭,多时一天就几十起。为了便于工作,管理队把香山分成了4个区域网格。游客走失在哪个区域,管理队就从哪个区域找。

  这四个区域分别是:一区:东门、 驯鹿坡、双清、香山寺、白松亭、 和顺门(以下)、阆风亭(以下)、玉华岫(以下)、知松园(以南);二区:北门、碧云寺、眼镜湖、中站(以下)、琉璃塔、隔云钟(以上)、芙蓉馆、松林西门、昭庙、知松园(以北);三区:西山晴雪、香雾窟、栖月崖、梯云山馆、中站(以上)、隔云钟(以上)、玉华岫(以上)、阆风亭(以下);四区:香炉峰、踏云亭、观景台、豫泰门、梅石、和顺门(以上)。

  补白

  沈从文与香山

  1922年夏,沈从文辞别湘西老家,只身来到北平求学。在香山慈幼院迎来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图书管理员,月薪20大洋。沈从文来到香山,最留恋处莫过于香山“听法松”旁的山石。他与好友董景天、陈翔鹤常在此谈文学、谈人生、谈神仙鬼怪,偶来雅兴,还会从屋里抱出一面琵琶,用刚学的蹩脚手法,弹奏一曲。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胡也频、丁玲,却因缘际会在20世纪30年代初遭遇与两位挚友的死别、生离,成为一曲文坛悲歌。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沈从文因发表了两篇讽刺慈幼院的小说《第二个狒狒》和《棉鞋》,得罪了慈幼院的教务长,最终他只得下山。香山是沈从文迎来第一线生机的地方,同时也是令他备受屈辱的地方,以致很多年后他都不愿再踏进香山一步。

  林徽因与香山

  才女林徽因和香山也有很深的因缘。据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回忆:母亲1928年从美国留学回国,“此后不久,母亲年轻时曾一度患过的肺病复发,不得不回到北京,在香山疗养”。“香山的‘双清’也许是母亲诗作的发祥之地。她最早的几首诗都是在这里写成的。清静幽深的山林,同大自然的亲近,激起了她写诗的灵感。1931年春天,她开始发表自己的诗作。”此外,从那时起,林徽因又陆续发表了一些散文、小说和剧本,很快受到文坛的注意。1931年创作的诗歌《谁爱这不息的变幻》、《激昂》、《一首桃花》、《莲灯》等都在篇末注明“二十年五月,香山”或“二十一年七月半,香山”的字样,透露了女诗人盘桓在寂静山林的行踪。

  本报记者 龙露 J029

  武立佳 摄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晚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