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光明日报:互联网上哪里有什么“熟人”社交
2015-09-19 06:09:00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应用都开始盯上社交,包括出行、借贷、购物,甚至读书,好像只要靠上社交这棵概念大树,就都可以有光明的未来。

  在原来的互联网概念中,很少提及所谓的“熟人”关系,而是以“强关系”和“弱关系”来区分。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来的人际关系理论,强关系最有可能产生于家庭成员、同事、同学等之间,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较多的互动机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有较强的情感维系着,因此,血缘、地缘,都是强关系的典型代表,而弱关系是指见过一面或是被人无意间提到的一个人,人与人之间联系较少,可能只是聊过几句或仅是打过招呼,并没有较强的情感维系在一起,并且互动的机会也很少。

  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引下,大多数分析认定,强关系的利用价值更大,可以依靠这种关系发展很多黏性非常强的应用,还可以利用口碑营销,所以,微商出现了,借贷宝也出现了,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区O2O。

  不过,这种关系理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怎么被提起,而是被中国理论家改造成了所谓的“熟人”关系。各路开发者、创业者、投资者们纷纷将目光盯上了“熟人”,甚至开始利用这种熟人之间的信任。

  然而,我们不得不说,我们在用“熟人”和“陌生人”将原来的“强关系”与“弱关系”进行了概念偷换。熟人一定是强关系,陌生人一定是弱关系,弱关系一定不是熟人,但强关系并不一定是熟人。我们用强关系的市场价值却当成熟人关系来衡量,是故意的夸大与歪曲。

  有一个号称从事熟人关系之间的借贷应用的APP,前一段时间闹得火热,但注册之后才发现,前前后后添加的若干好友,基本都不认识,不要说对人不了解,就是那姓名也都没有一点印象,更谈不上信任了。在这样的“熟人”之间进行的毫无信用评估的借贷,几乎与骗钱差不多。

  有人说,微信、QQ中应该都是熟人吧?对于很多小用户来讲,可能只有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好友”,这样用户的微信朋友圈和QQ好友基本都是熟人,几乎都是亲戚朋友、同事邻居,最不济也是孩子同学的家长。这种熟人社交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几乎没有多少商业价值,也并不是那些所谓的熟人互联网应用的目标用户群体。

  一些人,微信朋友圈有数百数千人,QQ的好友成百上千,还有众多QQ群,在微博上有数百万的粉丝,订阅号上有数万的粉丝,这些人的熟人之间的商业价值很大。但是,这些朋友是真的“熟人”吗?显然不是。我们可以确信,对于这些拥有成千上万的圈子经营者来说,对绝大多数的圈子中的人都不会认识,更谈不上知根知底,这种关系甚至连强关系都谈不上,更不要说是“熟悉”。

  当然,如果互联网上没有地地道道的“熟人”,也就很难有切切实实的“陌生人”,所有的陌生人社交都是为了达成熟人的目的而来的,这样的陌生人社交才有真正的前途,而那些“陌生着来、陌生着走”的互联网应用,都注定不会长期生存而火起来,比如那些匿名的、偷窥的、阅后即焚的,都会成为昙花一现的过客。

  在互联网上,熟人社交都是基于现实生活而转移到互联网上的,即使有产生于纯粹的互联网上的“熟人”,也要通过现实社会加以巩固和重新认识,否则,那些看似强关系的互联网应用里的所谓熟人,都是陌生的熟人,并不具有真实的熟人社交应用的价值,基于这种熟人之间的信用而搭建起来的各种应用,都是建立在海市蜃楼里的幻境而已。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光明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