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台风天20余米路10多分钟才走完
黄晓云在维护设备。
气象观测员工作枯燥盼有“安慰师”
“29分钟后,您所在的区域转为小雨,40分钟后雨渐停。”现在,在阴雨天的时候滑开手机,软件就能把精确的预报信息传递给你。而这些预报,如果观测员没有及时和充分的观测,是难以作出的。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叶卡斯
通讯员王四化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观测员通常都是14时10分开始上班。这一天,观测员黄晓云乘坐公交车,再步行一段路来到了办公室。
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地处萝岗萝平路长坪坳一个山头上,占地2.88万平方米。观测员的工作时间和普通人不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上班比较轻松,因为这一开工,往往24小时都不能离开气象站。
喜多云天气 工作量稍小
上班以后,黄晓云要走到土坡上的观测场,把所有设备巡视一遍,重点观测云量和能见度,然后校对上午班的工作记录。
这一天艳阳高照,天气炎热,黄晓云在“上山”前戴上了一顶大帽子,尽管如此,她的皮肤还是有些黑。
一位观测员告诉记者,尽管有些晒,通常他们还是挺喜欢这种多云天气。一来,云层把太阳遮挡住,太阳辐射的数据可以先不用处理,减少了工作量;二来没有下雨,也不用额外照看一些对环境要求较高的仪器,这同样也减少了工作量,“像太阳辐射仪,就很怕进水,被小鸟啄破了也很麻烦。”
观测员的工作几乎是风雨无阻的。一位老观测员告诉记者,在台风天里,气象站还要开展加密观测,他们三人一组,把绳索捆绑在身上,冒着生命危险,一步一步艰难地移向观测场。一段只有20余米的路,要走10多分钟才走完。
上班时间最长要48小时
在这个全广州常规设备最齐全的观测场里,除了人们熟悉的温度、湿度仪器外,还有风、雨、蒸发、云、能见度、天气现场等自动观测设备以及雨滴谱仪、微波辐射计、大气电场仪、辐射仪、风廓线雷达、大气成分站等特种观测设备。
尽管已经数不清爬过多少遍,上到土坡顶上的时候,黄晓云还是有些气喘。根据要求,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进行24次定时观测,数据每分钟更新一次,观测员监查各气象要素,每个整点后的07分之前要及时上传整点数据,“省内要求在5分钟内上传完毕。”
目前,天气预报正在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个别预报项目在时间上已经精确到分钟,空间上精确到街道。准确的观测数据,是作出精细化预报的前提,这些数据必须及时传送到预报员眼前。可以说,观测员这份平凡的工作,与市民每天能否获得有效的天气预报,关系密切。
到了半点,黄晓云又按要求检查辐射数据是否下载并且上传。这些,只不过是他们日常繁琐工作中一个细小的组成部分。
记者看到,在广州观测站日常业务工作流程上,工作项目足足有81项之多。20时30分以后,观测员还不能离开气象站,而是进入触发式待命工作,上级部门发现问题后,会通知该站,观测员也要马上进行处理。这样一直待到第二天14时30分才能下班,如果因为特殊原因几个班次连接起来,最长要上足48个小时。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