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抗战剧老兵”连奕名:入行20年,拍不够抗战戏
连奕名的身份很多,演员、导演、编剧、制作人、京剧票友、公益项目创办人,不一而足。这么多身份的连奕名很忙,入行20余年,最惯常的状态是“一年365天,300天都在拍戏”,几乎都是一年两部或者两年三部的工作量。与这种“忙”不相匹配的,是连奕名的曝光率——早年拍戏受伤,导致连奕名的听力受损,“听力不好,老得问主持人你说什么,别人尴尬自己也尴尬,索性就不录了。”在人人争抢“眼球经济”的时代,能对宣传说“不”需要勇气和魄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连奕名更愿意做个靠作品说话的人。从《大刀》到《中天悬剑》,再到《民国往事》、《雪狼谷》,让连奕名在抗战剧的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如今,由连奕名自导自演的又一部抗战传奇大戏《左手劈刀》正在北京卫视热播。这是荧幕上少有的展现中国骑兵精神的作品。作为内地最早一批投身抗战剧的创作者,摸爬滚打二十余年,面对当下表面繁荣实则暗潮汹涌的市场,连奕名对抗战戏有着更多的感触。
工作狂人:尊重历史 拍出精品抗战戏
连奕名的生日是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日子。连奕名表示对英雄主义有特殊偏好,他直言,较之家长里短或者谈情说爱的电视剧,选择抗战剧就意味放弃安逸。“不是跑就是打,尘土火药都是最惯常的,片场又大多是在艰苦的野外。困难也是来自多方面的,包括经费以及演员。多数演员不太愿意接抗战剧,因为挣的钱一样,付出却需要加倍。而且,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他们对战争场面要求越来越高,戏中机械配置的水平都要达到很高的水平。总之,战争戏会越来越难拍,想出精品也会越来越难。”
除了这些,在连奕名看来,拍抗战剧最大的难处在于必须处理好战争的真实性,包括服化道乃至很多细节都要力图真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这其实是个费力不讨好的行当,出一点差错就会被骂得很惨。” 此前由于“抗战雷剧”盛行,管理部门加强了监管和审查,有业内人士预测,明年抗战剧将大幅减少。对此,连奕名表示,抗战剧过度娱乐化确实会令观众反感,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抗战剧未来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尊重历史,越来越突出厚重感,但影视作品也不能1:1完全还原生活,“我的创作,是在不雷的前提下,尽量让它大快人心。”
抗战剧如何吸引年轻人也是业内常被讨论的话题,一些抗战剧也走起了偶像化、青春化的路子,以此拉拢年轻观众。在连奕名看来,抗战戏要想让00后、90后接触,就必须有好的故事、好的情感和好的人物,这是一定不变的。“其实年轻人有时候排斥抗战戏并不是因为排斥这段历史,可能更多排斥的是强加给他们的说教。”
公益达人:为资助聋人 义演亲自勾脸
拍戏之外,连奕名和妻子杨若兮还热心公益。因为连奕名被听力障碍困扰已久,所以更能体会聋人在生活、工作中的艰辛。
连奕名多次组织慈善义演,不但亲自出山,勾脸开唱,还召集圈里的朋友一起参与,演出筹集的善款全部用于帮助听障人士,尤其是聋儿的康复,“我资助了两所聋哑恢复教育学校。大家不太了解,聋哑儿童换了电子耳蜗,其实不是听见了,而是能通过耳蜗把我们的声音转换成类似电子密码的声音,这种密码需要学习才能掌握。这样聋哑儿童才能走入社会,要不然这辈子都无法与人交流。这些孩子经过一年的恢复,就可以上普通的小学,日后也会有生活保障。”(记者 杨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