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网传媒频道联合泽传媒推出“抗战胜利”系列报道,今天将刊发广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曾国欢的特约文章,文中详细介绍了广东台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所准备的相关报道策划。
从8月15日起,广东广播电视台旗下广东卫视的《广东新闻联播》、广东电台调频FM91.4的《全省新闻联播》,以及荔枝网同期推出10集大型系列报道——《高铁沿途的抗战印记》。以高铁这张“中国名片”为行进线路,记者沿途寻访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抗战地标,将抗战和当下的发展相结合,说古道今,在弘扬抗战精神内涵的同时,也反映今天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展现抗战精神在现代的传承。
紧扣主题 选取独特视角 做有思想的深邃新闻
对于如何做好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这一重大报道,广东广播电视台进行了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最后一致认为,习总书记提出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就是报道的最好主题。
抗日战争 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记忆,更为珍贵的是它所熔铸和升华的伟大民族精神——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根据这一主题的逻辑关系,梳理出整个报道的两个关键词:抗战精神、中国梦。
一个好的报道,离不开好的立意或者说独特的视角。当今,最让中国人自豪的成就之一就是堪称世界第一的中国高铁,高铁不但是中国高速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而高铁沿线不乏当年抗战的战场,所以广东广播电视台用高铁作为整个系列报道的串联线索,选择以高铁沿途的抗战印记,作为整个报道的切入点,不仅在立意上独辟蹊径,而且付于了报道以强烈的象征意义: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教训。
历经70年峥嵘岁月,今天富强的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一步步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深刻的主题,独特的立意,为一组有力量的抗战报道的脱颖而出奠定了基础。
选取高铁名片 串起抗战历史和当前经济建设,以及发展远景
广东广播电视台的这组系列报道是以广州和深圳为出发点,摄制组乘坐着高铁,分别沿厦深线、武广线、贵广线和南广线4条高速铁路,开启寻访之路。其中,厦深线上有东江纵队抗战地区-惠州、韩江纵队抗战地区-潮州,武广线上有粤北会战发生地-韶关、衡阳保卫战战场-衡阳、日本签订投降书的地点-芷江,贵广线有广西桂林保卫战、贵州独山深河桥战役。南广线有肇庆海军马口纪念碑、广西贵港香江阻击战等。
当高铁这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名片”与抗战一相遇,其独特新颖的报道视角就注定了这组报道对受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再加上报道中记者善于运用内涵丰富的细节,为报道平添了内在力量。
比如8月17日播出的《韶关:昔日战场 今日重振工业雄风》一片,一位抗战老战士在向记者描述当年抗日战场的场景时,最后反复念叨:日本鬼子的大炮、机枪很厉害,我们武器差,好惨烈!画面一转,就是韶关新的工业园区的镜头,讲述新的成就。记者的寓意、报道的主题通过细节得以展现,中华民族为何饱受欺凌,因为落后,这样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的中国在抗战精神的传承中正在走向富强。
类似的细节捕捉和运用,在这组系列中还有很多,使高铁串起的抗战故事在吸引力方面加分不少,并增强了报道的张力。
突出 “印记” 把抗战往事形象化
在报道中,记者并不像之前其他的抗战报道那样,只着眼于找一到两位抗战老兵,回忆那段历史和岁月,而是每到一地,都会努力寻找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印记”,由这个标志物开始切入。
比如8月15日播出的《惠州:缅怀东纵历史 弘扬抗战精神》中,记者就找到了一台收藏在东纵博物馆内的印刷机,由这台印刷机开始讲述东纵在抗战时期是如何通过办报,来宣传抗日的故事,又比如8月17日播出的《韶关:昔日战场 今日重振工业雄风》一片中,记者选择的“印记”则是在粤北会战中发挥作用的帽子峰峰顶的碉堡群,从碉堡群开始讲述粤北会战的史实。
而在8月19日播出的《衡阳:抗战名城 现代物流促发展》一片中,记者找到的“印记”,则是衡阳保卫战中唯一一个没有让日军攻陷的阵地——五桂岭,从这里开始讲述衡阳保卫战的历史。
8月25日播出的《独山:日军“疯狂绝地” 变特色农业小城》一片中,其“印记”就是深河桥。而9月1日播出的《广州:坚持敌后游击战 见证日军投降》一片中,“印记”是中山纪念堂。具像化的“印记”,让受众更容易,也能更清晰记住抗战往事。
说古道今从抗战地标说到现代发展特色
《高铁沿途的抗战印记》系列报道并没有简单停留在对抗战往事的还原和展现上,而是更进一步将抗战地标当下的发展建设也表现出来,展现 70多年后,这些无数中国军民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地方,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令人振奋的成就。
比如8月16日播出的《韩江纵队:敌后人民抗战的洪流》一片,除了叙述韩江纵队组织军民抗战的故事外,还专门讲了韩江纵队老战士黄锐锋的后人在潮州这个千年“瓷都”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生产瓷器的故事,进而讲述了潮州人如何把创新技术作为带动瓷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经过多次失败后,最终成功研制出失传已久的“曜变天目”的故事。
又比如8月25日播出的《独山:日军“疯狂绝地” 变特色农业小城》一片中,记者除了采访当年独山人民抗争的历史外,还采访了一位抗战时期举家迁到独山的广东顺德人周礼,在独山扎根后,他开始学习制作当地特产盐酸菜。他说高铁通了以后,很多外地人来这里买盐酸菜。他希望以后能把盐酸菜卖到广东老家。一个小故事就把当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特点展现出来。
再比如8月19日播出的《衡阳:抗战名城现代物流促发展》一片中,除了到纪念馆采访衡阳保卫战的情况外,记者还采访了衡阳南郊的白沙洲物流园,通过这个园区将衡阳借助区位交通优势,特别是京广、湘桂两条高铁相继开通后,把现代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发展思路展现出来。
作为抗战地标,《高铁沿途的抗战印记》寻访的每个地方都曾经发生过中国军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而今天,在这些抗战英雄曾战斗过的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各具特色,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却一直传承了下来,深深地融入今天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也是《高铁沿途的抗战印记》所要努力展现的东西。
全媒体同期播出 形成立体声势 社会效果好
《高铁沿途的抗战印记》系列报道从8月15日起,同期在广东卫视、广东电台和荔枝网中播出。视频版、音频版和网络版的整体行动,多平台多手段运用,使报道更容易形成宣传攻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张晋升在看了系列报道后说,纪念抗战的意义,不仅在于还原历史的记忆,还在于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观照,呈现国家、民族和个人相互关联的奋斗过程,激发国人续写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梦的责任与激情,《高铁沿途的抗战印记》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广东社科一位工作人员在看完整个系列报道后说,节目选题角度新颖,之前没有其他电视台制作过类似节目。把抗战和高铁,还有各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联系在一起,让观众能够系统了解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成就和变化。贵州独山县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看完了《独山:日军“疯狂绝地” 变特色农业小城》一片后认为,广东广播电视台能够把独山人民当年顽强抵抗侵略者的精神和现在当地发展相结合,既能知史,又能让人思今,很有深度。
广西桂林文联的负责人在看了《桂林:昔日血染漓江水如今繁华“文化城”》后说:“很多人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却不知道当年桂林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不知道桂林曾是抗战时期著名的文化之都,是全国抗战文化的传播辐射中心和光辉旗帜,感谢广东广播电视台能够对桂林传承抗战文化精神的事情进行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