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观众在展览现场体验梵高的艺术。
明天下午2点,在上海卖掉35.7万张门票的“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展”移师北京,将亮相于朝阳大悦城门前特别搭建的1500平方米的艺术空间,展至2016年1月3日。届时,3000多幅有关梵高作品的高清画面,将伴着维瓦尔第的交响乐,开启长达35分钟的梵高艺术体验之旅。尽管梵高的大名吸引了不少的观众,但部分人对于没有真迹的展出提出了质疑,就此,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李昀回应称,“有争议很正常,相较于传统的观展模式来说,没有真迹的体验展享受的是高科技带来的全新的视觉效果。”
展出内容
35分钟投影展示梵高的一生
据主办方介绍,展览现场将通过各种动态影像、环绕音响和40多个高清投影融合成多媒体表现形式,将3000多幅有关梵高作品的高清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另外,微信营销、网络购票,还让展览开创出新的展会模式,并有千余种相关衍生商品供观众选购。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梵高及其作品,展厅中还会利用微信新媒体技术为参观者提供实时语音导览服务,伴随着画面的切换在光影中聆听娓娓道来的那些与梵高有关的故事。
李昀告诉记者,这些画面将在35分钟内呈现。影像最开始以一系列梵高的自画像为开篇,随后,通过梵高所生活的荷兰、巴黎等地方分成五大篇章,呈现梵高一生创作的作品,包括《吃马铃薯的人》《静物:花瓶中的12朵向日葵》《红色葡萄园》《夜晚的露天咖啡馆》《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星夜》等。最后,伴随一声枪响,现场出现群鸦惊叫而飞的声音,观展结束。
相较于上海而言,本次展出的场地更为理想。“上海是在新天地,那里多是旅游人群;这一次则不一样,将展览放置在商场的门口,人群更为丰富一些,且整个商圈中到处都布置有梵高的元素,走进商圈的来者完全可以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任意转换”。
回应质疑
用科技弥补观众的观展需求
因为2014年的莫奈特展曾让40万上海人大开眼界,于是不少人对2015年4月的“梵高感映展”充满了期待,在预售票阶段,即卖掉了12万张。不过,在展览初期便引发了争议,少数观众并不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真迹的展出,走进展场才发现压根不是自己预期的效果,“这不是放PPT吗?竟然没有真迹!”
为了不让北京的观众再有这样的误会,记者采访了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李昀。她表示,这不是一次常规的观展模式,而是打破对一幅作品仅有的观看视角,“伴随着交响乐,观众可以去星夜咖啡馆端一杯咖啡,闻着咖啡的香味畅游于梵高的生活和绘画中”。对于少数观众的吐槽,李昀认为很正常,“这里确实没有真迹,而是多媒体、新技术下的一种艺术呈现和感受”。
那么,没有真迹的作品展意义何在呢?李昀说,“一方面,这样声效合一的大展除了可以让静态的作品更有趣外,走进展览现场的观众也会感到很轻松,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发他们走进博物馆看真迹的愿望;另一方面,很现实的问题是,梵高一生的作品分散在不同的博物馆,很难将他一生的作品集中在一个展览中,这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科技手段则弥补了这一方面的需求”。尽管欣赏名作真迹是不少人的愿望,但真迹有限,而且展览起来还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如果利用这样的展示方式,经典艺术也就能被更多人看到。相对实体作品运输、保险等高昂成本,这种“感映”方式也更容易将作品带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京华时报记者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