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演绎五百年爱情故事《陈三五娘》 盼亚艺节上再放光彩
2015-08-08 12:43:00
 

  中新网泉州8月8日电 题:演绎五百年的爱情故事《陈三五娘》 盼亚艺节上再放光彩

  作者廖静

  “内中有一位娘仔,生得娇姿绝色,我一见心醉魂销。”闽南梨园戏《荔镜记》戏文中浪漫气息扑面而来。泉州才子陈三途经广东潮州,惊见大户黄九郎之女五娘容颜,俩人一见倾心,两情相悦,最后演绎出一个跨越潮泉的爱情故事。

  走入闽南绿水青山掩映的一排排或现代或古朴民房前,记者踏入了一段传奇故事。在福建泉州洛江,“陈三”故乡目前仍保留有“陈三坝”、“运使宫”、“青阳室”等遗迹,这些无一不为他们的传奇性“加料”。

  “陈三五娘传说”是宋末以来广泛流传于闽南地区和潮汕地区的民间爱情故事,以此故事为载体,出现了戏曲(梨园戏、潮剧和歌仔戏等)、传说、文人笔记、小说、歌册、民谣、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14年,它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浪漫故事总是引人遐想,因此数百年间,海内外出现了众多“陈三五娘”的演绎者、研究者。如今,这段传奇被重新挖掘,在陈三的故乡——泉州洛江,一座关于他们故事的文学馆正在筹建。

  “《陈三五娘》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具有闽南市井百姓的性格特征。”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黄科安教授表示,陈三无意仕进,勇于追求个人情感,他的性格与闽南人商业意识萌芽较早的地域特征吻合,其故事民间性突出因而深受大家喜爱。

  据文献记载,其中最早留有文字的是明嘉靖年间出现的梨园戏脚本《荔镜记》,同时也因为梨园戏这一剧种的传承,这个故事保持原貌在戏剧中广为传唱;而其文言小说最早出现在清代。当地民俗研究人士和民众普遍相信,“陈三五娘”是民间艺人与文人合作的作品。

  《荔镜记》戏文是用潮、泉两地通用的闽南方言写成。黄科安说,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闽南方言文献。该剧中经常使用的当地方言有“乾埔(男人)”、“查某仔(女人)”、“后生仔(年轻人)”、“卜(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闽南人的生活画卷与文化内涵。

  至今,《陈三五娘》各种版本的戏本又被梨园戏(七子班)、高甲戏(九甲)、歌仔戏、潮州戏及民间说唱等经常搬上舞台,成为演出率与流传率极高的经典剧目,随着闽粤地区居民大量向南洋和台湾地区移民,它逐渐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和东南亚潮人聚居地。

  五个世纪如书页翻过,“陈三五娘”成为了闽南地区家喻户晓的传奇。如今,将于2015年11月在泉州举行的“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其间将在洛江区举行“陈三五娘传说”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陈三五娘’已经成为一个地域性文化品牌。”泉州市洛江区文体旅游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新国谈到,他期待进一步挖掘和提升“陈三五娘传说”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

  其中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将向筹建中的“陈三五娘民间文学馆”捐赠相关的剧本、论文等复制件。他介绍,这些资料是郑国权等泉州文史学者近三十年来不遗余力地搜寻来的。原始版本珍藏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以及台湾高校图书馆和学者手中。

  彭新国说,征集范围包括反映陈三五娘的手抄歌本、石木雕刻、陶瓷艺术品、书画作品、碟片、磁带、历史图片等相关物品,如宣传资料、票证、服装、照片、连环画等;文献资料包括有关陈三五娘传说故事文集、研究文献等。

  据介绍,此次征集活动吸引了不少民间收藏者的关注。彭新国透露,根据规划,这些文物将被挑选出来,在“亚洲艺术节”上展出;而之后关于陈三五娘的故事集和陈三五娘研究论文集也会相继出版。

  在黄科安看来,陈三的形象再现了闽南人的性格特征,目前以他带队的“‘陈三五娘’故事的传播及其当代意义研究”即将揭题,他认为“展出与研究要并重”,才能让“陈三五娘传奇得以不断续写”。(完)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