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交流不光在赛场内
世界大运会,作为不同国度年轻人之间的交流盛会,其内涵早已延续到体育竞技以外更广阔的领域。国际青年记者训练营就是其中一项深受世界青年人喜爱的项目。
四年前,在深圳举办的2011年世界大运会上,国际大体联和国际体育记者协会联合发起并主办了国际青年记者训练营计划。
今年的国际青年记者训练营计划公布后,得到全世界数以万计大学生的响应,经过考试和挑选,共有12位年轻人成为幸运儿,他们与另外12位来自韩国的年轻人一起,在大运会期间完成训练营指定的任务。来自首都体育学院的姜凯笑作为中国大学生的代表,此次就成为一位“小记者”。
当记者问起参加这个训练营的感受时,他直呼:“太锻炼人了!我们被要求用英文采访、写稿,刚开始那几天,我压力非常大,这几天有些适应了,但还是觉得做名记者真不容易,太辛苦了!”话虽然这么说,但姜凯笑其实很享受这个过程,“收获真是很大的!”他说,“每天我们都会先培训,再给大家安排任务,每人每天需要完成3篇文章。”可能在很多记者眼中,完成3篇文章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可是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英语写作会让难度增加许多。虽然姜凯笑和外国朋友聊天的时候英语说得很溜,可是说到写作,他还是摇了摇头,“英语的思维方式还是不一样的。”
这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难题,要知道训练营对这些青年人的3篇报道都有质量要求。“他们不需要比赛的内容,他们要的是有故事的人。”姜凯笑并没有把自己的重点放在赛场里,他需要在赛场外寻找一些有趣的故事。为此,早在来光州之前,他已经联系过中国代表团,完成了几个采访,提前做了一些功课。
正如大运会看重的不仅仅是成绩一样,青年记者培训也为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年轻人搭建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在返回新闻中心的路上,记者注意到,包括姜凯笑在内,所有参与这个培训项目的年轻人早已打成了一片。他们彼此交换着从大运会赛场内外得到的各种信息,互相开着玩笑,看着他们充满热情的笑容,记者不禁想到,对于每一位参加大运会的大学生来说,不论是在场内还是场外,通过体育这个平台,交到一个挚友,远比夺得一枚金牌要重要得多,而这正是大运会的真正意义所在。
来自韩国京畿大学的奇银赫也是世界大运会青年记者培训项目的一员。经过几天的采访,奇银赫充分感受到世界大运会的魅力。“由于都是同龄人,我们与运动员的心贴得很近。世界大运会不仅仅是比赛,更多的是世界各地大学生间的交流。我借机了解了中国、印度、美国等国大学生的生活,尤其是体育在不同国家校园里的故事,这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本报韩国光州7月8日电 本报记者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