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社会百态
宝宝厌食 健脾消食
2015-07-08 14:12:00
 

  原标题:宝宝厌食 健脾消食

  俗话说:“儿吃一口,娘喜心头。”宝宝食欲好坏是妈妈心情的“晴雨表”。家有“嘴壮”的宝宝,当妈的自然是眉舒目展;但要遇到不爱吃饭的孩子,那可是一个“愁”字上心头。

  饮食不节易发厌食症

  儿童厌食症的发生率非常高。相关数据显示,儿童厌食、拒食等进食问题的发生率约为12%~34%,其中,1至6岁儿童中厌食症的发生率尤其高。从城乡差异来看,城市儿童厌食率高于农村;而在城市中,独生子女的厌食症发生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因此,厌食症也堪称是富裕社会儿童的主要进食问题。

  厌食症属于中医学“内伤”范畴。古代医家认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食多则饱,饱伤胃;食少则饥,饥伤脾。小儿饮食不知节制,加上家长唯恐孩子饥饿,所以常常会让宝宝进食过量。明代的《幼科发挥·卷之三·调理脾胃》中云:“小儿之病,多过于饱也,或母有气实形壮者,其乳必多,求儿不哭,纵乳饮之,定乃伤子乳也。母之气弱形瘦者,其乳必少,恐子之哭,必取谷肉耙果之类,嚼而哺之,不饱不止,定乃伤于食也。故小儿之病,胃最多也。”

  小儿厌食症的发生也与饮食结构有关。现在家长片面追求高营养,缺乏全面的营养观。不少家长只知道让孩子多吃鱼、肉、蛋、奶等肥甘滋腻营养佳品,却没有从营养平衡的角度出发,不擅长进行精粗、荤素和粮菜的合理搭配,致使儿童的饮食结构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等为主。肥甘厚味需要胰腺分泌更多的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来消化,在胃里滞留的时间更长。食物积滞于孩子肠胃,让肠胃得不到适当的休息,也会导致儿童食欲减退,进而形成厌食。

  小儿厌食不可小觑

  小儿厌食症看似只是吃饭问题,但长期厌食若得不到有效治疗,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免疫力低下,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家有不爱吃饭的宝宝,家长还真不能太过大意、听之任之。

  防治小儿厌食症首先要给孩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吃饭应以“吃饱而不过饱”为原则,定时进食,每天三餐饭,中间加两次点心和水果较为适宜;少吃油炸等燥热食物、肥厚食物和生冷食物,以免增加胃肠负担,影响食欲;要保持轻松愉快的进食情绪;倘若一时过饱,可吃点助消化药,也可以一二顿少吃或不吃,等孩子饿了,胃肠畅通之后,再恢复正常用膳。其次,要让厌食的宝宝适当增加运动。运动可使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旺盛,食欲增加,增强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因此,运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厌食症。有些小儿厌食症的孩子是因为罹患了其他躯体疾病或胃肠道疾病导致的厌食,对于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及时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

  小儿厌食可中医调节

  单纯由于饮食不节引起的小儿厌食症,可用中药辨证治疗的方法,比如北京同仁堂生产的健儿消食口服液等。以健儿消食口服液为例,此药全方包括黄芪、炒白术、陈皮、麦冬、黄芩、炒山楂、炒莱菔子。健脾益胃,理气消食,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引起的纳呆食少,脘胀腹满,手足心热,自汗乏力,大便不调,以至厌食、恶食等症。方中的黄芪甘温补脾升阳,益气固表,以资化源,为君药。炒白术补气健脾,固表止汗,为臣药。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理气运脾;炒莱菔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面之积;炒山楂,功擅助脾健胃,尤擅消肉食油腻之积;脾虚食积易于化热,故以苦寒之黄芩、甘寒之麦冬清湿热,益胃阴,共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健脾益胃、理气消食之功。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北京晚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