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环球瞭望
郑永春:火星、冥王星、暗物质…国人关心天文了?
2015-12-21 16:28:00
 

  人民网北京12月21日电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今天在人民网和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的《TALK科学-2015年度科技热点追问》年终活动上发表题为《火星、冥王星、暗物质…国人关心天文了?》的演讲。

  全文如下:

  各位观众,各位网友,大家好。我的话题是探索未知,面向未来。

  刚刚过去的2015年发生了很多天文的大事,太空探索的大事,我会给大家一一盘点,为什么今年的天文突然变热了呢?我也会为大家做一系列的解释。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天性,发现太空探索和宇宙是人类天生的好奇心,这是我们天然的一个兴趣。为什么我们去探索太空,我先给大家盘点2015年发生的各类太空探索的一个大事。

  首先第一个大事是地球变“多”了。以前我们一直讲只有一个地球,今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开普勒452B这样一颗最像地球的行星,让我们开始盘点原来在我们地球以外,在我们的太阳系以外有太多的类似地球的这样的行星,所以给我们两个畅想,一个,我们人类是不是有可能去到那个地方,另外一个,我们是不是能够在那个地方找到跟我们人类一样的相似的高等智慧的生命。

  第二,火星变火了。我们知道以前火星有很多科幻小说写过这样的东西,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热过。第一个,我们在火星上发现了液态水,说现在在火星零下五六十度、七八十度这样的低温下,还可能会有流动的水,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第二个,我们发现火星上大气消失的原因,这个消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太阳风把我们火星大气曾经非常浓厚的大气层给吹走了。我们地球会不会有同样的命运,我们地球的大气会不会消失,这给我们一丝担忧。

  第三个我们最近的一部太空的科幻大片叫《火星救援》正在全国热映,它赚走了很多中国人的眼球,也赚走了很多中国人的银子。中国人的太空大片什么时候会出现,我们需要打个问号。在我们未来的20年里面,我们人类会登上火星,又给了我们很多的想象。

  第三个太空探索是冥王星变热了。我们知道,冥王星所在的地方是非常寒冷、非常黑暗那样的一个世界,它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二百多度,所以,那里面是不可能有水的,也不可能有生命的,冥王星一直长久以来是在黑暗中的一个非常黯淡的小圆点,但是在今年,它给我们展示了它的爱心。我们从来没有想到,那样一颗在黑暗中的非常暗淡的天体,居然展现给人类的第一张脸居然是一张笑脸,一颗爱心,我们谁也没有想到,科学家没有想到,公众更没有想到。而且我们发现了冥王星这样一个寒冷、冰冻的世界,也有它的海岸线,还有它的冰山和冰海的界限。在这一方面,我们中国一直也在努力。我们原来是看客,我们现在也要成为主角,在这方面我们刚刚过去的几天前,我们第一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上天,需要用它的火眼金睛去探索那看不到的暗物质,我们在贵州平塘县建设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那是全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用这个望远镜可以看到更暗、更弱、更遥远的天体信号。

  为什么我们人类要去探索太空?这个事情大家知道,这是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的,为什么?我觉得第一点,太空探索和天文的研究可以改造人类的世界观,因为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探索未知世界,了解你所处的环境是源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和对外部世界的向往。我们仰望星空,我们可以摆脱浮躁的日常生活,可以净化人类的心灵,可以深刻地让你认识自身和人类的命运,然后改造我们的世界观。

  我给大家看几个例子,大家会有一定的感受。第一,这是我们的地球,人类唯一的家园,这和悬浮在太空中的蔚蓝色的星球承载了我们所有的爱情、工作、家庭、生活,乃至我们人类的命运。它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我们需要认识在人类我们的地球,在太空中,在宇宙中的一个真实的处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太阳系的照片,但它不是真实的太阳系,我给大家看看,我们的地球在水星、金星、火星这样的类地行星里面地球是最大的,但是它又是唯一的生机勃勃的星球,我们看它在太阳系里面,行星家族里面是不是比较大的呢?

  我们把木星看进来,我们会看到地球的大小只是木星的1284分之一,我们的天王星、海王星、土星,都比地球大得多。我们看看我们的太阳,在太阳系里面是绝对的主宰,太阳系99.86%的质量集中在太阳里面,我们所有的小行星,八大行星,我们的地球所有的天体加起来所占的质量不到整个太阳系质量的0.1%。这是我们的太阳,我们在整个银河系里面,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上千亿颗,在整个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又有上千亿个,所以我们在宇宙中,我们在哪里?这样的一些图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非常渺小的境界,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的人类,我们曾经这么自大,但是,这是我们在宇宙中的真实处境,它是那么卑微,这是我们从冥王星移远的一个距离,在回望我们地球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暗淡的蓝点。

  太空太所也可以让我们人类思考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在地球上的命运,我们在宇宙中的命运,这是太阳系里面的各个天体,月球、火星、水星、冥王星、土星、木星,我们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圆点,我们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圆点,这个圆点都是一个撞击坑,一个撞击坑,所有的小天体都在这个天体上面撞击留下了记录,我们的地球同样遭受了这无数次的撞击,我们无数次的生命曾经在地球上出现过,但是,最后都消失了。可以看到我们地层中大量的生物已经没有了,它曾经统治过整个地球。1992年苏梅克-列维9号慧星撞击了木星,那离我们还比较遥远,但是撞击木星的每一个碎片留下的一个伤疤都可以装下整个地球。所以,任何一个彗星的碎片撞到地球上来,这21个碎片任何一个撞到地球上,我们现在肯定不在这里。

  我们经常有这样一些科幻大片里面展示我们地球末日的场景,除了这些之外,人类其实还面临其他的天文灾难,包括超新星爆发、小天体撞击地球,地球磁场反转、太阳超级风暴,都会威胁人类和我们地球生命的生长。所以我觉得第三个方面是太空探索可以激发我们创新的活力,因为我们觉得勇于探索的心永远年轻,敢于挑战的人永远自信,我们要以天之道,解物之语。因为太空探索是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树立长远目标和远大理想,并付诸行动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觉得太空探索能够激发创新动力,能够传播科学精神的非常好的载体。另一个方面,航天是高新技术的代表,天文是前沿科学的代表,人类探索宇宙的进展经常会占据全世界科技媒体的头条。

  太空探索是中国塑造全球影响力和重要领导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中国的领导力除了我们靠中餐、中医,还需要我们中国在探索太空、探索宇宙这样的进程、这样的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逐渐树立中国的影响力和中国的领导力。我们觉得太空探索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不分种族,不分背景,不分我们的历史,我们人人都希望我们在太空探索里面取得新的进展。

  这是人类在过去50年里面,我们的太空探索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太阳系的每一个天体,这里面的每一条线都是几十亿的投资,我们在探索太阳系里面已经砸了上万亿的钱,我们还会往里面砸更多的钱。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是我们刚刚从前几天拍找的,从月球上拍找的地球的升起,所以我们如果站在地球以外来回望我们的地球,它能够改变你认识世界的角度,我们会看到我们这个地球是如此的生机勃勃,如此的美丽,蔚蓝色的星球。我们在地球上会看到每天的月亮升起,太阳会升起,但是在地球之外我们会看到地球会每天升起,那是地亮,不是月亮。

  我们人类在探索新大陆的时候,在五百年前,我们人类第一次发现了新大陆,但是在五百年之后,那个新大陆已经出现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现在我们在探索太阳系的新大陆,那就是冥王星所在的区间叫柯伊伯带,那里面有上千个像冥王星这样的暗淡的冰冻的天体在那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而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奥尔特云,那里面可能还有像地球大小的几颗行星还没有发现。所以,在未来我们进入大航天时代,以后人人都会有一颗卫星,我们火箭进入太空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廉,所以我们将从地球出发,我们第一步要登陆月球,我们从月球出发,我们会去往火星这个不是梦。

  所以人类登陆火星的梦想并非遥不可及,我觉得它在未来20年之后就会变成现实。我们《火星救援》里面展现的火箭,载人的飞船都是美国航天局现在正在研制的一些内容,也是我们国家的航天科技人员正在努力的一个方向,所以,只要20年,现在的科幻就会变成明天的现实。我们做太空探索的使命,就是为了人类在地球上,在太阳系中永续生存十万年。我们的人类文明才五千年,我们还需要生存十万年,这个十万年里面会碰到太多的太多的变故和灾难,我们要积极地应对这样的一些灾难,而在整个太阳系里面,火星是最像地球的行星,也是唯一一个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移民的星球。所以我们探索火星的征程,将从探索火星、载人登陆火星、改造火星,向火星移民这样一个途径来发展。所以我想做一个思考和一些观点的阐述。

  第一,我觉得科学传播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社会需求。我们每一个青少年,每一个公众,都希望得到一些科学的信息和价值,这方面的需求,我们需要去满足,这方面的影响力,我们需要去扩展。

  第二,我们的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不是两个对立的领域,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你的科研成果做得好了,你把它用一种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全国的观众、全国的听众,大家都会感到很有兴趣,你的研究也可以得到更多的资助,这样的一个是可以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

  第三个方面,我们做科学传播,不是老科学家的专利,不是应该退休之后才去做科学,应该一线的最优秀的科学家,应该站在科学传播的领导者。我觉得我们应该来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年轻人要做这样的事情,我们所有的科学家都应该来做这样的事情。它是一个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所以,第四个方面的建议就是我觉得科学传播要创新形式那种古板式的、教条式的讲座形式可能需要我们来改变。我们要面向我们的需求对象,进行一个内容的分级,我们做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它面向的不是不同的听众层次,我们要有中小学的层次,面向公众的层次,面向教育工作者的层次,所以,要进行一个精准的面向需求的内容分级。

  谢谢大家。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