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 王琼
上周四,本栏目报道了东城区朝阳门街道解决地锁问题的好做法。本周记者又来到了丰台区西罗园街道两个典型的老旧小区,探访他们破解地锁之困的成功经验。
现场
老旧小区地锁少多了
洋桥北里是个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小区里长期停放1100余辆车,包括大量往来北京南站的车辆。两年前,为了抢占小区里有限的停车位,居民开始私装地锁,其间还有一位老人被地锁绊倒受伤。昨天,记者在小区采访时并没有发现地锁,取而代之的是编上车牌号的“固定车位”。
洋桥西里也是个没有物业的老旧小区。3年前,小区里地锁泛滥,各式各样的都有,最多时高达841个。然而,昨天记者在这里仅发现了大约20个地锁,数量已大幅减少。而小区楼前楼后所有能被利用的空间,都被划上了车位,写上了车牌号。
治理
先管起来才能拆
这两个小区是怎么破解地锁之困的呢?两个社区居委会的负责人说:“光靠拆可不行,关键得管起来。”所谓的“管”是指引进停车管理公司,而且必须居民说了算。
在洋桥西里,社区居委会书记关萍拿出了六七本停车管理档案,最厚的一本是200多份居民问卷调查。调查的核心问题是,是否支持引进停车管理公司?几乎所有居民打钩表示同意。
在洋桥北里,居委会也召开了社区党员代表和居民代表大会,由居民代表选择停车管理公司,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接受居民监督。
目前,针对本小区居民停车,两家停车管理公司每月收费都不超过100元,前期都免费试行过好几个月,并且还简化了拆除地锁的程序:由保安巡逻发现地锁后上报,然后停车管理公司、社区民警和居委会三方联合拆除。
措施
换位思考才拆得动
私装地锁违法,光靠拆就能解决问题吗?两个居委会的负责人都进行了换位思考:“为什么居民要私装地锁,有什么后顾之忧?”
洋桥北里社区居委会主任昌涛说,15号楼有一户人家有年近九旬的老人,老人身体不好,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如果把车停远了很不方便,于是家人在楼下装了地锁。了解到情况后,居委会和楼门长召集全楼居民开会,建议大家能把这个车位让出来,尽量不要停。就这样,老人的儿子自觉拆除了地锁,再也没有装过。在去年引进停车管理公司后,居委会采取“抓阄儿”的办法,打消了人人都想占有离家近的车位而私装地锁的念头。同时,停车管理公司将车位变成固定的,使得私装地锁失去意义。
洋桥西里的情况相对复杂。2014年,居委会第一次联合执法拆除地锁时,居民们聚在一起上前阻拦,提出应先解决社区电线低垂和污水外泄的问题,再治理地锁。于是,居委会迅速协调各管理部门,解决了这两个难题,赢得了居民的信任,于是居民们开始配合拆除地锁。在引进停车管理后,停车管理公司划定了“固定车位”,确保所有车有位可停,打消了居民的后顾之忧,拆除地锁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关键
增加车位满足需求
破解地锁之困,关键在于解决核心矛盾。为此,两个社区下足了功夫:不断增加停车位,满足居民停车需求。
在洋桥北里社区,居民们告诉记者,小区改成了“单循环”——从南门进,北门出,因此小区中的一条主干道两侧都可以停车了。居委会主任昌涛说,这条600米长的主干道改成单行线后,增加了70个车位。即使如此,小区车位仍有缺口。为此,居委会想到了利用31号楼和30号楼之间的一块闲置用地。这块地长50米、宽18米,是一个废弃的门球场,被铁丝网围住。为了充分利用这块“空地”,居委会多次协调两栋楼的产权单位,最终将它改成停车场。预计下月就能动工,五一就能投入使用,届时将新增80个车位。
去年以来,通过拆除违建、拓宽马路、重新规划绿化、适当缩减休闲广场等方法,洋桥西里社区新增了280个车位,已基本满足业主停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