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信社小额贷款助力下,三亚市农业生产基地的作物长势喜人。 本报记者 苏建强 摄
2015年3月27日,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在博鳌亚洲论坛普惠金融分论坛上发言。本报记者 宋国强 摄
■ 本报记者 李磊 彭青林
在去年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第一场分论坛上,发言嘉宾、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吴伟雄关于海南农村金融改革经验的发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他的发言中最受关注的部分,当属“泥腿子金融家才能做好农村金融”的观点。近日,本报记者对话这位“泥腿子金融家”,回顾海南普惠金融的成功经验,探讨如何通过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支持推动海南在未来5年间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
迎难而上
开创普惠金融的
海南道路
记者:省委书记罗保铭曾在海南省农信社改革之初,提出“我不在乎你农信社赚多少钱,我只关注你们为促进农民增收做了多少实事”。但当时省农信社自身也不够强大,加上小额信贷是全世界的难题,开展小额贷款的压力是空前的,面对这些困难,您是如何带领省农信社,走出这条海南普惠金融发展之路的?
吴伟雄:2007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有“穷人银行家”之称的尤努斯受邀来海南传经送宝,时任省长罗保铭把我介绍给了尤努斯。他们两人“拉钩约定”,确定了以小额信贷来推动海南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
小额贷款作为世界性的难题,难就难在贷款的户数多、单笔金额小、经营费率高、缺乏抵押物、还款风险大。我们按照罗保铭书记的思路,学习尤努斯精神,借鉴格莱珉方法,探索了符合海南省情的支农模式。我们从尤努斯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一个理念:农民是最讲诚信的。这让我们坚定了推动普惠金融的信心和决心,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海南农信“一小通”支农模式。
这个模式的核心是“九专五交”机制,“九专”指的是专设机构、专业队伍、专门文化、专项流程、专列产品、专项贴息、专门系统、专家团队、专项基金,“五交”是指把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把贷款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把工资发放权交给信贷员、把贷款风险防控权交给信贷员、把贷款管理权交给电脑。
这一机制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熟的产品营销体系、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助农增收渠道体系。解决了小额贷款无抵押、风险大、成本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小通”模式的不断成熟完善,让海南农信普惠金融的努力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包括财政补贴也是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对贷款农民进行贴息。海南的实践证明,普惠金融是可以在市场化机制下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的。我们的小额信贷技术员的收入近年来得到了稳步提升,队伍越来越稳定,涌现出全国劳模等一批人才,使海南的普惠金融事业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海南省统计局2015年《关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调查报告》显示,有92%的贷款农户认为,通过小额贷款扩大了生产经营的规模,增加了收入,小额贷款打通了农民脱贫增收的“血脉”。
精准扶贫
一手送资金 一手送技术 一手送信息
记者:国家提出“十三五”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海南省也明确了全面脱贫的任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十大措施。落实这些举措,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我们下一步要怎样做,来帮助这些最缺乏发展能力、最缺乏金融支持的贫困户增收脱贫,支持政府的扶贫措施落地,真正打通扶贫脱贫和金融惠农的“最后一公里”。
吴伟雄:我始终认为,要做好农村金融,光懂金融是不够的,必须懂农村、懂农民、懂农业,当然更要懂金融。穿着皮鞋给农民送贷款肯定是做不好的,农村金融需要的是接近土地、融入农民的“泥腿子”金融家,以做农业的方法来做金融。
过去9年来,省农信社的普惠金融支持了许许多多的海南农民增收,受惠于我们小额贷款的农户有60多万户,占海南全省农户总数的一半以上。据统计,省农信社小额贷款对海南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超过了20%。但是也要看到,过去我们更多支持的是有一定种养殖技术、有一技之长、比较了解市场的农民。比如,我们支持了大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专业户,帮助他们扩大生产、勇闯市场,培育了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但在帮助贫困户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那些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发展技能匮乏的地方。
农业是风险很大的行业,“风一吹”、“病一场”,就有可能无法收回贷款,农民就可能返贫。我们怎么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还是要坚持精准扶贫。如何做到精准,就是要坚持“一手送资金,一手送技术,一手送信息”。
我们要求小额信贷技术员要懂农业技术,在帮助农民获取资金的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得到技术方面的支持。如果农民贷款后,因为农业风险的缘故,还不上,最终受损的是农信社。我们还聘请了专家团队,对农民既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资金不对称、技能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发展、脱贫增收的环境。
过去人们都说,金融是“锦上添花”的事业。但普惠金融,特别是精准扶贫,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要在农民生产遇到困难、遭灾了、产品卖不掉了,需要帮助时候,帮他们想办法、出主意,最终有效避免信贷风险。只有农民致富了,才能及时还款,农信社贷款的风险也才会减小。
我们始终相信农民是最讲诚信的,他们只要发展了就会主动还本付息,我们这种帮人还得起款的办法,就需要信贷员了解农村,熟悉“三农”,把握农业规律,帮助农民找资金、找技术、找市场,让农民增收与农信社发展实现互惠互利。
厚植基础
培养600多人的“泥腿子金融家”团队
记者:那么,我们在推动脱贫攻坚,打通这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上,现在具备了哪些基础和条件?
吴伟雄:在省委、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农村金融一系列改革的推动下,海南农信社也从濒临破产发展为省内经营规模排名前列的商业银行:存款余额从不足100亿元到如今的1300亿元,贷款余额从50多亿元到800多亿元,效益从过去每天亏损200万元到每天可以赚几百万元,小额贷款的不良率从99.49%下降到仅2.32%……可以说,农信社发展了,我们支农的底气更足了,农民也得到了更多实惠。
我们通过内部系列改革,实现了党务公开、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账务公开,打破大锅饭,强调以业绩说话,形成了廉洁自律的风气、严控风险的机制,树立了农信社的“信”字招牌。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9年来普惠金融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和培养了一支600多人专门从事普惠金融事业的小额信贷技术员团队。这支团队全部由掌握一定技能的大学生组成,他们有300多人被聘为省科技厅的科技特派员,400多人兼任中华职教社农民技术培训辅导员。他们平时就在农民中间工作,与农民交朋友,打成一片。
同时,我们通过制度化的设计,让贷审责权利对等,让违规违纪必须承担连带责任,让讲诚信能够成为自觉行为等等,并将小额信贷技术员的行为自觉置于社会公开监督之下,树立起了风清气正的农村信贷环境。对小额信贷技术员来说,只要你给更多的农民发放贷款,并且确保贷款不出事,你的收入也就越多,这能够让很多小额信贷技术员踏踏实实为农民服务,也就是让能干事、肯干事的人不吃亏。
有这支团队来服务农户,就可以做到“一手送资金,一手送技术,一手送信息”,为实现精准扶贫打下最重要的人才基础。
科技引领
创新让普惠金融之路
越走越宽
记者:除了人才基础,省农信社为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奠定了哪些物质基础?
吴伟雄: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离不开科技引领。这些年,我们通过建系统、引人才,大力拓宽电子渠道等举措,让更多农户实现贷款不出镇、还款不出村,确保农民普惠金融上的便捷性得到实现。海南农信社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科技引领”战略,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又开始实施“移动金融”战略。如今,我们不仅拥有了国有大银行的科技产品,还拥有自己的特色科技品牌,彻底甩掉了“土老帽”,科技创新也让我们的“一小通”产品不断升级,打通了线上线下,实现了地面和天空的立体支农作战体系和局面。
为了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享受到基础金融服务,海南农信社投巨资在全省22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建设营业网点,实现了普惠金融服务在海南乡镇的全覆盖。我们在全国率先启动“金融便民服务村村通工程”,实现20000多台遍布城乡的POS和“EPOS”服务终端覆盖全岛,金融便民服务终端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2569个),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农民朋友足不出村可享受“刷卡消费、惠民补贴查询、小额存取款、转账汇款、存折补登”,以及燃气、水、电、有线电视、电话费等缴费和火车票、汽车票的订购以及社保参保缴费等。
未来,随着农信社社保卡、健康卡的不断推广应用,新农保、新农合等平台数据的完善,整合小额信贷技术员采集的农户数据信息,能够让更多客户享受线上线下结合带来的便利,大幅降低农民融资成本,让科技创新引领普惠金融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