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他最了解刘云若
2016-03-21 08:13:16
 

  收到侯福志兄的《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也有些时候了,书中提出的问题时常萦回脑际,一时又无法理清,今天脑中忽冒出一句“他最了解刘云若”,赶紧开机把想到的敲下来。

  福志兄为什么最了解刘云若呢?因为他清楚刘云若研究的现状,知道刘氏小说的家底还未被研究者摸清,肯下力气一部一部地去摸家底,在摸索的过程中通过解决遇到的问题,一步步把以前遮在刘云若身上的面纱给揭开了,重塑了刘云若的真身,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他自己的研究模式,研究越是推进,刘云若的形象便越逼真,这样他对刘云若的了解就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其他研究者。

  刘云若小说同书异名、同名异书的情况,是福志兄探摸出的大问题。以前的研究者没能读全刘云若的小说,想当然地以为刘氏五十多种小说都是不同的,遂盛赞刘氏的创造力。福志兄在《经眼录》中首次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得这五十多种小说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刘云若小说的谱系亦因此而建立,我以为这是此书最大的价值。搞清谱系,其实就大致搞清了刘云若写作通俗小说的基本策略。简而言之,就是以某些小说为母本,不断演化出新的小说,不断制造“续集”,“续集”又变身为新的系列小说。民国时期作品众多的通俗小说家多采取这种写作策略,而这种策略的形成有小说家主观的因素,也与书局、报刊等制造通俗小说的商家的影响有关,同书异名的出现应多是商家所为。因此,建立刘云若小说谱系,是通过刘云若这一个案,客观地还原了民国通俗小说的运作模式。

  福志兄摸清了刘云若小说的家底,因此所写小说梗概便很详细,解读起来就得心应手。这些解读多是从天津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用具体事例说明刘云若的小说写作与天津文化的关系,常能言人所未言。如在《刘云若笔下的“城南诗社”》中指出,《冰弦弹月记》描写的“城北诗社”是以天津城南诗社为原型,书中“徐止厂”的人物原型就是城南诗社的元老严修。我以前读《冰弦弹月记》时不知有城南诗社,对“城北诗社”毫无感觉,因此不能领会刘云若创作这部小说的方法与苦心。读到这篇文章,我对城南诗社有了一定了解,因此甚佩福志兄之卓识。

  近日我偶然发现一部刘云若的小说《锦瑟冰弦》,刊于1948年《银都画报》,系连载片段,未见单行本,以前尚未有人提及,《经眼录》中的刘云若小说名录亦未收录,不知是同书异名,还是一部全新的小说,这就要请福志兄来鉴定。

  福志兄十年磨一剑,拿出了令人惊艳的《经眼录》,将刘云若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孙爱霞君称此书是“第一部系统梳理刘云若小说的著作”,对于学院派而言“具有引领之功”。这样一部厚重的专著出自体制外的学者,那些老拿着《红杏出墙记》等几部小说,对刘云若说长道短的学院派研究者都应感到汗颜。从今以后,研究刘云若者当人手一册《经眼录》。

  (侯福志著《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已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天津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