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梯级供给旅游资源
2016-03-20 05:53:53
 

  在长三角旅游资源供不应的情况之下,推进节假日旅游资源“梯级”开发、引导游客“梯级”出游,呼之欲出。“梯级”开发的本义是指,对于落差较大的河流采取修建拦河坝和水库,使水流趋于平缓。在这里可以引申为,通过深度挖掘开发旅游资源,增加旅游资源供给“梯级”,推动不同梯级的游客向对应梯级旅游目的地流动,从而缓解旅游市场供需矛盾。

  旅游资源可大致按照“点击量”,即知名度、接待游客量等衡量指标,划分为三个梯级。第一梯级指历史悠久、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景点,如杭州西湖、绍兴鲁迅故里等,多位于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第二梯级大多是伴随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开发建设的,如杭州湘湖、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等,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或城市近郊。第三梯级指尚未开发、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潜在旅游资源,多位于乡村、山区、海岛等远离城市地区,以及一些省外冷僻线路。与第一梯级及第二梯级不同,第三梯级是增量旅游资源,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特别是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建设加速推进,家庭小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为增量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机。

  深入分析旅游市场目标人群不同情况,科学引导目标人群向不同梯级旅游资源合理流动,实现旅游资源配置最佳化,应是梯级旅游的重要举措。一是引导省内游客,在节假日避开第一、第二梯级旅游资源,错位出游,这就需要扩张省内外第三梯级旅游资源。二是引导长三角游客,避开区域内第一梯级热点热线,前往第二、第三梯级旅游资源。可扩张如岱山、临安、南麂对长三角游客的供给。三是努力设法满足节假日初次来浙游客需求,如外国游客、国内东北及中西部地区游客等对省内第一梯级旅游资源的需求。

  提高旅游的质量和效率,要做好“四法”——加减乘除。

  加法,即增加供给,拓展潜在旅游市场。浙江山区、海岛、乡村等地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特色资源优势明显,可引进投资者开辟新景区、新线路。突破“有资源而无市场”旅游开发短板的关键在于,善用“逆向思维”,将现有制约旅游发展的区位劣势、硬件劣势、空间劣势,转化为吸引游客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特色优势。

  减法,即减少热点热线的本地游客数量,增加对外来游客供给能力,最大程度满足传统旅游市场需求。绍兴市为破解古城人口急剧增长造成的景区运营压力,将在“十三五”时期逐步引导古城范围内一二十万城市人口向周边转移,减少市民生活、工作对古城景区影响。在此基础上,加强古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重塑绍兴水城风貌。而减法思维的目标,正是让放假才能实现的临时性减员效果转变为常态。

  乘法,即发挥“旅游+”的乘数效应,提升旅游业附加值。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是“旅游+三农”跨界融合的典型案例。当地通过统筹规划实施,联动发展“大地艺术”色块农业带、云台山映山红登山游、富春桃源景区、阿卡·文村“互联网+”示范农场等“旅游+”产业,促进当地旅游业从门票到产业、从景区到全域的变迁。

  除法,即以差异化供给满足多层次目标群体需求,同时积极破除旅游业发展中的陈规陋习。旅游供给侧需要差异化的供给。一方面,旅游市场供给要积极适应中低档消费群量大面广、消费水平较低的实际,提高旅游开发及产品供给的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以达到控制成本和价格、规范市场秩序、保持供给稳定增长的要求。另一方面,旅游市场供给也要积极应对中高档消费群高档设施、高档服务、高品质体验的需求,引导和支持高端战略投资加大开发投入,既提高旅游供给设施和服务水平,又促成较快发展态势。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浙江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