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3月14日电 题:从68元到8000元——贵州沿河土家人“翻身”记
新华社记者何天文、汪军、向定杰
三月桃李花开时节,贵州山区乍暖还寒。早春一场大雪,让地处乌江边上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十二盘村银装素裹。村民肖志军和妻子张玉琳一大早就忙着清扫院坝和门前公路上的积雪。
进村赏景的游客越来越多,但肖志军和村民们却无心欣赏眼前的雪景。他们更关心的是这场大雪损坏了一些李花,是否会给经济上带来损失,因为现在的生活来得太不容易。
地处武陵山区深处的十二盘村,全是土家族群众。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不少村民长期生活贫困。当地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山高水浅石旮旯,红苕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做月生娃娃。
十二盘村党支部书记肖廷飞说,村子过去之所以如此贫困,一方面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村民居住在海拔800多米的山坡上;另一方面,村民毁林开荒,38座山头几乎一度被剃成“光头”,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山石裸露,村民日子越过越穷,“吃粮靠返销、穿衣靠救济、花钱靠贷款”,全村30岁以上的“光棍”一度达50多个,当地曾有“有女不嫁十二盘”之说。
十二盘村的贫困状况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县里派出得力干部住到村里,与村干部一起,按照“治山养山靠山吃山”的发展思路,带领村民大力植树造林,修公路、建水窖,发展种养业,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50多个“光棍”也相继喜结良缘。
如今,全村38座山头重新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达81.5%。生态改善了,当地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发展空心李、优质梨、西瓜等优势产业,并在果园里套种大豆、红薯,林下放养土鸡。驻村第一书记王朝相说,目前全村仅空心李种植面积就有1300多亩,成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空心李供不应求,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都有人从网上订货,成熟之后很快销完,有的商家在果树还没开花时就下了订单。”十二盘村所在的沙子街道办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杨秀德说,除了前来采摘鲜果的游客外,网上销售已渐成趋势。
产业精准扶,村民不等靠,昔日的极贫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肖廷飞说,全村181户686人通过发展多种产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30年前的68元增长到去年的8000元。九成以上的村民推掉旧木房,建起砖混结构的小楼房。摩托车、农用车几乎家家都有,还有40多户购买了小轿车,一些村民还开办了农家乐。村里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一些村民既增加了收入,又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除了搞好农家乐,我还要经营好6亩空心李,今年打算把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多赚点钱,在近两年内买一部小轿车,把200多平方米的家装修得更漂亮。”肖志军说。
十二盘村的变化只是沿河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攻坚拔寨”的一个缩影。沿河县委书记任廷浬说,目前全县正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势产业为依托,通过产业发展、异地扶贫搬迁等多种途径,力争到2018年实现现有10万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