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新滋味
2016-03-11 10:38:09
 

  新华社福州电(记者董建国、郭圻)初春时节,闽东山区空气中混杂着泥土和桂花的清香。连日来,记者深入到有着“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蹲点,了解他们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新滋味。

  路,曾是赤溪人刻骨铭心的苦滋味。“那时的家是一个‘挂’在海拔1000多米山腰上的寨子,出村唯一的路是山间的羊肠小道。”40多年前一个深夜,在赤溪村的下山溪自然村一间茅屋里,李先如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来不及送医而去世。

  当时,包括下山溪在内,赤溪村14个自然村散落在太姥山西麓9平方公里的大山褶皱里。1994年,当地创造性提出“整体搬迁”,随后下山溪22户畲族群众成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迁的农户。此后350多户畲族群众陆续迁至赤溪行政村所在地。

  如今,路不再是赤溪人的苦。通过多方筹集资金,连接杨家溪到赤溪村的杨赤公路已开通,村里到邻近乡镇的公交车一天有十多趟,赤溪成了交通小枢纽。

  穷,曾是赤溪人难忘的涩滋味。畲族村民钟而钊说,以前村里“家家竹木屋、顿顿难揭锅。”

  如今,穷不再是醒不来的噩梦。随着村子连接外部世界的道路宽了,好山好水开始显露旅游价值。在当地投资开发旅游的万博华公司董事长庄庆彬说,去年赤溪及周边景区的游客达到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1500多万元,旺季时在旅游公司务工的村民有600多人。

  “家家种茶、户户增收,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3000元。”福鼎市农业局下派干部、赤溪村第一书记王纯华说。

  乱,曾是赤溪人的痛滋味。下山了,生活环境改善了,但新问题又来了:靠着人均不足一亩的土地,如何“稳得住”?人一聚,无事干,酒一喝、牌一打,原本宁静的山村,变得躁动起来。

  王纯华说,旧观念不改变、村两委班子不力都是致乱之因。

  为此,福建实施“第一书记”制度,安排省直市直干部向全省200多个党建薄弱村下派挂职“第一书记”帮扶,赤溪村也在列。几任第一书记先后接力,刹住了赌博之风。赤溪村还率先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村委会报销发票必须先经监委会主任验票、签字。

  “等靠要”,曾是赤溪村的懒滋味。“前几年,村干部入户调查,村民们争着比贫比穷,等靠要思想严重。”村支书杜家住说,“现在,‘比着干’成为赤溪村的‘勤’滋味。群众思想扭过来,扶贫志向立起来,眼光看得更远了。”

  拒绝影响生态的小水电项目、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村容村貌逐渐告别脏乱差、外出求学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变化让干了16年村干部的黄国来喜在心里:“经济搞上去了,大家的思想观念也跟着进步了。”

  “现在全村贫困率还有1%,6户村民因病返贫、劳动力不足等客观原因,属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对这6户贫困户,我们将因户施策、一对一帮扶,不达目的不收兵。”王纯华说。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