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3月4日电(记者陈毓珊)外出经商致了富,抱团回乡“搭把手”。在中国农村有这么一批民营企业家,他们形成合力,风风火火地当起了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把公益的种子播撒在村里乡间。
年轻人在外打拼闯天下,老年人留守家园把田耕,这是中国许多农村现状的真实写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老人养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日益凸显。
“乡贤”一词代指中国乡村精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贤文化在中国呈现出凋零之势。2015年,中国公布《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创新和发展乡贤文化。在多地农村“新乡贤”所发挥的榜样力量已经显现。
地处五县十乡结合部的江西省新余市水北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政府搭台、商会唱戏,本土民营企业家合力组建水北商会,搭建起了一个回报家乡、服务社会、联合发展的新平台。
新乡贤反哺家乡,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治理,其力量正逐渐显现。自2012年成立以来,水北商会会员向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累计达7000多万元。
80岁的邹仁英老人居住在水北镇上村邹家村组,孩子常年在外,老伴去世后,成为村里又一位孤寡老人。如今老人家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每天三餐有人管,去食堂和老乡们吃饭、聊天、打牌,性格开朗了不少。”邹仁英说。
邹老口中的“食堂”是村里的“颐养之家”。整洁的餐厅、免费的饭菜、消毒碗柜、彩电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二十多位孤寡老人围坐在桌前,一荤一素的饭菜搭配,大家吃得很香。
现任水北商会会长邹细保告诉记者,“这样的‘颐养之家’,水北镇共有27个。商会会员共捐资850多万元,推行农村就地养老,解决了358名留守老人的一日三餐和日常活动问题。老人们心情好了,饮食规律了,得大病的也少了。”
水北商会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远不止这些。新建教学楼、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生,不让一个优秀大学生失学;捐资190万元加宽乡村道路10公里,解决3个村8600多人的出行难问题;走访特困户,对大病病人救助筹善款。
“不做好事不好意思,做点好事不够意思,多做好事才有意思。”水北商会常务副会长钱小云说,从农村走出去的企业家,经过多年打拼富裕起来后,多数都有反哺桑梓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