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广州2月29日电(记者壮锦)珠三角制造企业掀起“机器换人”浪潮,大量引入“机器人”实施智能化生产。在企业提高效率的同时,产业工人工资增长、积极提升自身素质,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工资伴效率齐飞
年轻的陆湘在成排忙碌的机器人前缓缓踱步。为它们编好程序之后,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巡查、监测。走在这条水槽智能化生产线上,记者看不到成群的工人。一个技工,一个搬运工,加上6台机器人,代替了50个工人。
广东樱奥厨具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陈从汉说,公司4年前开始引入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智能生产,员工从当时的6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260人。主打产品不锈钢水槽产量不降反升,每个产品成本还减下了5元。
效率的提升为涨工资创造了前提条件。陆湘的工资从4年前刚进厂时的每月2000多元,涨到了目前将近6000元。其他岗位上拿计件工资的工人,因机器人提升了生产效率,工作量也提高了,工资随之上涨。
学习成为工人迫切愿望
“当公司宣布要引进机器人时,我有些好奇,但也有些抗拒,怕应付不来。”在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工作了16年的邹翠仪说。为适应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高中毕业的邹翠仪一边上班,一边在公司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合办的“松下大学班”学习。1年前,邹翠仪从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获得了大专文凭。现在她当任公司马达部系长,负责这条自动化生产线的人员管理、成本控制和产品品质,工资提升了两成。
“多一个技能,就多一份提升的可能。这个时代不学习就会被淘汰。”顺德区朴田电器有限公司的技工莫灿金说。他管理着公司新引进的机器人生产线。已是大专毕业的他仍然感到提升素质的迫切压力。
“同样是机器人操作工,有的只会编程,但有的既会编程又能维修排除故障,后者就能拿更高的工资。”陈从汉说。已经有4年机器人操作经验的技工陆湘,目前正在就读成人高校,渴望今年拿到本科文凭。
人员就是第一资源
在顺德区朴田电器有限公司车间里写着这样一条标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员就是第一资源”。在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越是自动化率高的企业,越是重视员工。朴田电器总经理郭辉说,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创新无处不在,比如管理意识提升、工艺流程改进、实用新型创新等。每一项都能带来利润,但每一项都需要高素质人才。
位于佛山市高明区的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由一家传统纺织厂升级为一家高新科技企业,靠的就是全员创新。罗晓辉是溢达制衣厂自动化车间梭织车缝部的一名普通员工。两年前她提出的设备改造意见被吸取。技术创新后,一个人可以操作两台机器,每个小时完成500多件,效率提升了5倍。做出来的成品质量也非常稳定,她的工资也跟着翻了倍。
“机器人的确能提升效率,但不能从根本上代替人。”溢达公司集团卓越工程部总监毛志刚说,“人的素质提升之后,可以做更复杂的工作。”在使用机器人的过程中,溢达员工共创造性地设计、生产小配件285款,拥有了183个专利。
溢达公司总经理马伟萍说:“公司花了很多钱举办公开大学,推动人的升级。工人已由一般普工向多技能技工转变。对比集团的海外工厂,国内工厂的生产效率高出30%。高工资的中国工人在溢达反而是个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