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3日电(记者 彭纯 韩琳)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永丰辣酱是湖南省双峰县唯一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春节期间,记者采访了生产此种辣酱的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永丰酱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刘育松,请他讲述“如何从辣椒酱中品出生意经”的历程和经验。
永丰酱业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刘育松(记者 彭纯摄)
90年代初的大学生创业
据双峰县志记载,早在公元16世纪,双峰县城就有人开始晒制永丰辣酱,以味鲜肉厚的灯笼辣椒为主要原料,加入蒸煮、晒干、磨制后的小麦,再加盐和水,暴晒成酱。清朝咸丰年间,湘军领袖曾国藩曾将永丰辣酱进献给咸丰皇帝。令皇帝胃口大增,并将其列为宫廷贡品,永丰辣酱由此闻名全国。
而这一传统美食的规模化生产则始于1993年。当时,土生土长的永丰镇人刘育松大学毕业,他没有去寻一份安稳工作,而是选择回乡“务农”,卖起了辣酱。
永丰当地生产的辣椒(记者 彭纯摄)
“我母亲知道我要回家乡办辣酱厂,几天几夜睡不着。那个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创业环境比较封闭。而且整个辣酱行业也比较消沉。”刘育松说,但他却很看好家乡的传统美食,认为可以在辣酱产业干出一番事业。尽管最初并没有很远大的理想,但这项生产辣酱的事业一干就是23年。
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刘育松给自己的人生选择了hard(艰难)模式。创业之初,他们只租赁到一个小厂房。由于厂房连接主干道的路较窄且不平整,运输基本靠人力板车。据刘育松会议说,有一个下雨天,他们从下午1点一直忙到凌晨2点,才把装辣酱用的玻璃瓶运进厂房。
工人们要定时对辣酱钵里的半成品进行搅拌(记者 彭纯摄)
以“工匠精神”来办实业
在辣酱业艰苦奋斗了23年,刘育松有着很清晰的认识。他说:“现在,国家提倡‘工匠精神’,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是很需要‘工匠精神’的。我们是一个传统的、农产品加工的家族企业。我们有自己的盈利目标,需要解决工人的工资待遇问题。但农业又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发展是急不来的,慢工出细活,得实打实地慢慢来。以‘工匠精神’办实业。”
“工匠精神”!可以说它贯穿了辣酱制作的各个环节。据刘育松介绍,永丰酱业非常注重原材料的甄选。他们在全国各地选取最优质的原材料,并在当地建立基地进行及时加工,随后再运回总部进行晒制。
目前总部工厂共有60名工人负责日常晒制、包装等工作。每天,工人们要定时对辣酱钵里的半成品进行搅拌,并随时根据日晒角度调整辣酱钵的位置,确保辣酱向阳。
成品辣酱的销售则主要靠300多名分布于全国各省市的经销商负责。随着湘菜馆在各地的流行,永丰酱业的辣酱也凭借地道口味和口碑逐渐打开了全国市场。
永丰酱业的全封闭玻璃晒房(记者 彭纯摄)
传统的才是世界的
2001年,刘育松搬进了占地25亩的新厂房,政府在土地上给予了大力的优惠扶植。
2002年,永丰酱业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连续多年获湖南省农博会金奖。
历经23年的发展,刘育松从没有放弃过在各个层面的创新,但唯一不变的是对“传统”的坚守。
永丰酱业一直坚持使用最传统的晒制、储存方法,是全国首家采用全封闭玻璃晒房的生产商;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口味的消费者需求,永丰酱业对辣酱的口味做了改进,首次推出了甜辣、微辣、中辣、猛辣等口味的辣酱产品;在外包装上,还尝试过易拉罐包装;在销售方式上,除了选择经销商,还尝试过办超市……
在不断进行的变革和调整中,刘育松发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很多时候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抓住核心业务才是制胜关键;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最传统的部分才是最易获得信赖的。他说:“传统产业是我们的根,这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路,传统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