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深水有鱼衔得出鸬鹚嬉戏胭脂湖
2016-02-20 06:24:27
 

  2012年12月,一群鸬鹚在沅江桃源段晒太阳。(资料图片) 湖南日报记者 张京明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已是雨水时节,暖春将至,洞庭湖湿地,候鸟们享受着北归前的最后一段时光。

  洞庭鱼丰,鸬鹚逐食而来。在南洞庭外围湖泊胭脂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张志强教授日前发现了近千只野生鸬鹚在此潜水逮鱼。

  正如法国导演雅克·贝松在《鸟的迁徙》里所说:“它们的旅程千里迢迢,经历危机重重,只为一个目的:生存——候鸟的迁徙是为此而战。”鸬鹚非常贪食,一昼夜能吃掉两三斤鱼。胭脂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鱼仓”,有著名的“胭脂鱼”,此外,青、草、鲢鱼以及蛇、螺、蚌等水产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张志强介绍,鸬鹚为洞庭湖区冬候鸟,种群数量丰富。每年秋季,鸬鹚是来洞庭越冬的第一拨候鸟,从10月底开始陆续迁入,直到来年3月至4月,才恋恋不舍地归去。

  鸬鹚在湖南曾作为捕鱼工具被驯养。驯养鸬鹚捕鱼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驯化的鸬鹚一度大量分布在湘、资、沅、澧及洞庭湖各处,成为“渔舟唱晚”、“江船渔火”等水乡风景里的一部分。《外国人笔下的长沙》一书中,曾经担任雅礼护校校长的美国人何爱德,描述了上世纪30年代湘江鸬鹚捕鱼场景。洞庭湖区鸬鹚更为常见,桃江县就有个鸬鹚渡镇,沅江市万子湖乡等地至今仍有少数驯化鸬鹚。

  不过,如今人们已经很少劳役这些捕鱼高手。网箱养鱼、电打鱼、炮崩鱼……这些并不高端的现代科技,却让鸬鹚明显不敌。鸬鹚的减少,不仅是因为渔民生产方式的改变,还因河流污染日益加重、水域生态发生变化。据畜牧水产部门透露,最近几年的调查监测中,湘江鱼类资源明显衰退,干流的岩原鲤、白甲鱼等13种鱼已经采集不到标本。

  驯化鸬鹚在湖南逐渐“失业”,偶尔在江湖上,如果能看到传统的鸬鹚捕鱼,那已是极稀罕的事了。一年前的秋天,记者曾有幸在桃源沅江段,偶遇一年过7旬的渔民,小木船上,七八只鸬鹚,一字排开,立在船头,在一水草丰茂处,老汉一声吆喝,鸬鹚纷纷跳进水里,不一会儿,有三四只鸬鹚,“衔”鱼而归。老者麻利地抓着鸬鹚的脖子,用手轻轻一挤,鱼落船舱,而后从口袋里掏出颗“糖”,塞进鸬鹚的嘴中。这一幕,让记者看得兴奋不已。

  现在,更多的是在一些旅游景点,让鸬鹚表演捕鱼的节目,营造水乡景观,聊慰乡愁。

  好在,野生鸬鹚仍旧年年秋冬率先而来。张志强说,鸬鹚是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指示物种,生活环境中食物的丰富程度、捕食水质以及人为干扰的程度是野生鸬鹚选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目前,湖区的渔业活动对鸬鹚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冬季养殖户起鱼,对越冬候鸟造成较大干扰。以胭脂湖为例,附近有村落,湖上有渔船,汉寿境内还有养鱼活动,人为干扰较大,虽然鱼类丰富,但此处只是鸬鹚临时觅食点,并不适合鸬鹚栖息。

  摆脱了几千年的劳役,鸬鹚得以重归荒野,但愿我们能还给它一片自由的天空和洁净、富足的水域。

  【生物小名片】

  鸬鹚,鹈形目鸬鹚科的一属。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以各种鱼类为食,营巢于湖边、河边或沼泽中的树上。结伴的鸬鹚,从营巢孵卵到哺育幼雏都共同进行,和睦相处、相互体贴,古人把鸬鹚当作美满婚姻的象征。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湖南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