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叶圣陶与朱自清第一次见面
2016-02-20 01:04:21
 

历史:《文坛亦江湖》作者:汪兆骞出版:现代出版社

  叶圣陶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宣传的新思潮启迪,深感“提倡新文学之不可缓”,旋即停止文言文小说写作,自1917年尝试白话文小说写作。之后,在胡适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革命浪潮波及全国之时,叶圣陶与在京的俞平伯、顾颉刚等人保持密切联系,得到很多新信息。他在《新潮》上接连发表诗《春雨》,小说《这也是一个人?》等白话文学作品。不久,由俞平伯介绍加入新潮社。

  文学研究会成立时,叶圣陶被邀作为发起人之一。自1921年始,他同朱自清一样,先后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任教,并从事文学活动。1922年,他将作品结集《隔膜》出版,这是继郁达夫的《沉沦》之后,新文学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次年,他又结集出版短篇小说集《火灾》,成为鲁迅的《呐喊》之后新文学的第四本短篇小说集。四本小说集,叶圣陶占了两本。

  1929年,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发表,给他带来很高的声誉。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运动给当时知识青年带来的巨大影响。

  朱自清与叶圣陶第一次相见,是在1921年的秋天。那年,朱自清在友人刘延陵的介绍下,到吴淞炮台中国公学任教。见到刘延陵,刘就告诉他说“叶圣陶也在这儿”。那时叶圣陶以文言小说颇负盛名,不少人也包括朱自清和刘延陵都读过。朱自清对叶圣陶心仪已久,忙问叶圣陶是什么样的人。不料刘延陵答道,“是一位老先生”。在刘延陵的引荐下,朱自清见到了叶圣陶,从此竟成了一生相知相敬的朋友。在朱自清看来,叶圣陶并不老,只是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他们想象中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有些差距而已。

  朱自清与叶圣陶都是见了生人不健谈的角色,心里高兴,却不善言表,于是只客气地说了一些有关文学的话题,便相互告辞。

  叶圣陶很爱家,每星期六总是匆匆乘火车回苏州甪直去,周日晚再匆匆赶回学校。平日,除上课外,他常邀刘延陵散步,与他还不熟的朱自清只好独自坐在屋里读书。

  不久,中国公学忽然闹起了风潮。那时闹学潮,原因多种多样,未必就有进步意义。朱自清出了个平息风潮的强硬办法,什么强硬办法因朱自清没交代不得而知,总之是出办法了,他原以为叶圣陶未必赞成,结果叶圣陶表示支持。据说朱自清的强硬办法没奏效,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住到上海一个月。朱自清与叶圣陶就熟悉了。在朱自清看来,叶圣陶虽是寡言的人,但逢大家聚谈之时,他总是有味地听着。与人独处时,叶圣陶并非不发表意见,只是不与人辩论,往往微笑着说:“这个我弄不大清楚。”叶圣陶轻易不发火,他的和易,让所有的人对他产生好感。一次他从甪直回校,取来他辛辛苦苦保存下来的《晨报》,给朱自清看,那副刊上有他的文章。结果朱自清随便放在书架上弄丢了。当他们两人都发现丢了时,叶圣陶脸上略带惋惜地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当朱自清得知叶圣陶写文章是从不存底稿时,心中更是羞愧。(二十六)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晨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