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2月15日电(记者陶明、姜辰蓉)陕西省留坝县地处秦岭腹地,坐拥青山绿水,是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地,但留坝全县只有耕地4.5万亩。经济发展一产受阻、二产受限,大山里的贫困群众脱贫难。近年来,留坝县另辟蹊径,做足“山水文章”,把旅游与扶贫有效结合,以“三联动”模式,带领深山的贫困群众一步步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十二五”期间,留坝县70%的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旅游产业中,人均因旅游增收2000元以上。
景区带动,让贫困户成为旅游直接从业者
每到周末的“留候老集”日,留坝县留侯镇庙台子村村民赵罗明,都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忙,老赵心里却甜,因为“那些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以前以务农为主的赵罗明一年忙到头收入甚微。但自从开集后,他便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农村地道的“八大碗”。老赵说:“赶集的人多卖得好,我现在一年收入有5万元。”
2014年,留坝县打造的以“逛老集、购山货、寻乡愁”为核心旅游产品的“留侯老集”,形成了日渐兴旺的旅游业态,目前已累计接待各地游客8万多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500多万元,成了周边十里八乡贫困户售卖自家土特产的集散地。
留侯镇闸口石村的贫困户夏建清,从2008年开始便在附近的紫柏山景区做起了保洁工作,年收入近2万元。看着父亲在自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两个儿子也寻思着要搭上留坝旅游这班“新列车”,他们先后在县旅游公司找到了工作,每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夏家人尝到了旅游产业带来的甜头后,又瞅准新的商机,在紫柏山顶建了个“蒙古包”小卖部,每逢旅游旺季都能赚个盆满钵盈。
近几年来,留坝县累计整合资金6.4亿元,在原有张良庙、紫柏山等景区景点的基础上,新建格桑花海、留侯老集等一批特色景区,其中90%的就业岗位安置县内贫困户成员。
同时,留坝县以景区为中心,辐射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近200户。现在,每个景区都成了“精准扶贫点”和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到2015年底,留坝县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3000多人,辐射带动贫困户1000余户,实现收入1.5亿多元。
产业融合,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提供者
“以前割了蜜到处打听买主,自从加入了合作社,有了‘留坝棒棒蜜’这个金字招牌,我家的蜜不仅不愁卖了,还卖出了好价钱。”留侯镇桃园铺村74岁的贫困户巫祥顺,想到去年被一抢而光的50多公斤土蜂蜜,就乐得合不拢嘴。
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农民都能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当中来,留坝县推进特色农业与旅游发展相结合。2014年以来,已成功申请留坝土蜂蜜、板栗等6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
目前,留坝县推出了以棒棒蜜、土鸡、火烧店等传统农业研学旅游基地、板栗采摘园、蜜蜂公园等一大批深受市场认可与欢迎的特色旅游产品,年产值5000余万元,让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
“十二五”期间,留坝县已累计为贫困户发放旅游创业贷款1200多万元,帮助4200户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了2门以上实用技术,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485元,4393人在参与旅游中实现了脱贫致富。2015年,留坝县被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扶贫扶志,让贫困户成为自信自立创业者
如何让贫困户自立、自信是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对此,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食用菌合作社集中了全村20多户贫困户。一些贫困户刚开始不习惯,不愿接受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一方面将原来年底一次性分红调整为按生产周期逐次分红;一方面规定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的每次从本金中扣除100元。
制度的约束让贫困户逐渐树立起了集体观念、纪律意识。贫困户陈启兴坐在小凳上边装袋,边与记者聊天:“合作社是大家的,也是自己的,我们好好干,合作社好了大家跟着好。合作社搞垮了谁也好不了。”
像陈启兴一样,通过旅游扶贫,启智、立信、主动发展旅游产业的群众越来越多。在留坝县火烧店镇堰坎村,60岁的村民马广脾气倔,以前人缘并不好。
2015年初,县上、镇上鼓励他将自家闲置的房屋改造后办起了农家宾馆。干净、闲适、地道的陕南农家特色小院、香甜可口的农家美食给老马带来了络绎不绝的客源。老马像是换了个人,不仅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还主动请游客免费去自家板栗园、果园采摘,客人走时再送点自家的腊肉、腌菜。2015年马广收入了7万多元,“老马客栈”成了闻名遐迩的品牌农家乐。
留坝县还引导农户家家建起花园、果园、菜园、经济园扮靓农家小院,建起垃圾池、污水池,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泼。通过几年的持续用力,留坝县不仅保住了青山绿水,还从深山里走出了脱贫路。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更重要的是贫困户在从事旅游服务业的过程中接受新思想、养成好习惯,也获得了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模式的全方位革新。”留坝县委书记许秋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