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成都:正月初七“人日”游草堂祭杜甫
2016-02-14 19:45:51
 

  新华社成都2月14日电(记者余里)“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2月14日是农历丙申年的正月初七,也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人日”。一年一度的成都春节传统祭拜诗圣杜甫活动当日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举办。

  传说女娲初创世时,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第七天造出了人,这一天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生日,故而得名“人日”。中国人过“人日”的习俗从汉朝一直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一天人们或出游、或剪纸、或祭祀、或欢庆,以此表达祝福。

  上午10点,在盛装仪仗的带领下,庄严肃穆的祭祀队伍手持梅枝缓缓走向大雅堂,随着“咣”的一声锣响,悠扬的古琴声随之响起。作为本次祭祀活动的主祭人,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梁平仪态庄重地完成了净手、奠帛、敬献梅枝等仪式,高声诵读祭文。随后,观众在司仪的唱礼声中向杜甫塑像三鞠躬,表达对诗圣的深深敬意。

  杜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其为“诗圣”。相传他早年游历时,曾与李白、高适两位诗人相遇,一道饮酒论诗,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后来杜甫流寓成都,高适恰巧在蜀州(今崇州)任刺史,便常常资助杜甫。公元761年,高适在“人日”那天题诗寄赠杜甫,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公元770年,漂泊于湖湘的杜甫偶翻书信,重新读到高适这首诗,而当时高适早已亡故,睹物伤情,杜甫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以寄托哀思。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

  “草堂‘人日’活动已经成为了成都春节的一个传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纪念伟大诗人杜甫具有别样的意义。如今,中国新诗的发展已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杜甫的诗歌多体现民生,值得当代诗人传承。”梁平说。

  “我们全家每年春节都要来参加‘人日游草堂’活动,这是成都人春节期间的重要风俗。”65岁的成都退休职工王淑芳说。

  据了解,成都从1992年起开始正式举办“人日”游草堂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4届,形成了极具成都特色的节日文化盛宴。每年“人日”这天,成都市民便扶老携幼至草堂凭吊诗圣杜甫,吟唱杜诗,赏梅祈福。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