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寻梦景德镇:“景漂”一族的生存与梦想
2016-02-14 15:04:47
 

  新华社南昌2月14日电(记者钟群 高皓亮 沈洋)在江西景德镇繁华的莲社北路旁,53岁的“景漂”胡伟平有一间工作室。

  每天,伴着不绝于耳的汽车、摩托车声,在简陋的工作室里,胡伟平安静地在自己烧制的瓷瓶上画着水墨画。

  胡伟平是一名国画家。八年前,他放弃省会南昌优越的工作,来到“瓷都”景德镇学习在瓷器上作画。为了生计,他一边学习,一边售卖自己烧制、手绘的各种瓷器,但生意并不好。

  “有时候一周连一件瓷器也卖不出去。”胡伟平有点沮丧,“店租贵,还得赚钱养家,挺难的。”

  在景德镇,活跃着这样一群外乡人,他们来到陶瓷文化繁荣的瓷都,或追寻梦想,或追逐名利,在市场和艺术的双重挤压下,咀嚼着当初的选择带来的酸甜苦辣。

  他们被称为“景漂”。官方数据显示,景德镇约有两万名“景漂”,当中有胡伟平这样的艺术家,也不乏创业的外地学生,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景德镇制瓷已有千余年历史,进入工业化以来,依然延续着手工制瓷的传统。与中国其他产瓷大区相比,它拥有无法被复制的原材料、工匠、技术、设备等资源。

  要在这竞争激烈的瓷都闯出一番天地并不容易。胡伟平说,自己初期在瓷器上绘制的国画并不受青睐,他很快花光了所有积蓄,后来全靠朋友的资助才坚持了下来。

  胡伟平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朋友们经常鼓励说:“明天会更好”。“为了艺术,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景德镇“漂”着的还有25岁的小野。而与那些已有成就和名气的艺术家不同,像小野这样的年轻“景漂”,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追求艺术。

  湖北行政学院舞美专业毕业后,小野决定和同学结伴到景德镇闯一闯。“来之前,什么都不懂,也不认识什么人,只想到这里混口饭吃。”

  小野每周末要到陶瓷市场摆摊,目前月收入为2000到5000元不等,偶尔还有一些客户订单。

  “我现在有房子住,有自己喜欢的事做,也没有人管着自己,想干活就干,不想干就可以不干。”小野的话代表了许多年轻“景漂”的想法。

  尽管生活并不尽如人意,但在许多“景漂”看来,景德镇是一个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

  四年前大学毕业时,山西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赵培拒绝了一家知名外企,说服了一位好友一起到景德镇学艺创业。

  与这个中国内陆小城的两次邂逅让他做出了这个决定:一次是随老师到景德镇采风,短短几日,意犹未尽。四个月后,他选择陶艺为毕业设计方向,再次来到景德镇,驻扎两个月,并彻底迷上了这个“安逸、陶瓷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的小城。

  “景德镇虽然小,但是很方便、很开放。所有做陶瓷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在这里都很容易找到。”他说。

  一年后,赵培的三个学弟学妹也来到景德镇做毕业设计。毕业后,他们决定回来“投奔”赵培。现在,他们组成了一个团队创业,一边学习,一边接订单做陶瓷产品。

  如今的景德镇就像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追梦人,他们有些像“候鸟”般来去,有些则留了下来。

  为了帮助“景漂”发展事业,近年来,景德镇市积极完善优惠政策,健全小额贷款服务和创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

  据了解,自2013年9月,景德镇便在雕塑瓷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设立大学生创业帮扶服务台,对进入集市摆摊创业的大学生发放摊位费补贴。2015年以来,累计每人次发放补贴15.82万元,共补贴7909人次。

  “正是因为有了需求,实现了发展,才有更多的人留了下来,他们对自己的生存、事业、未来有希望。”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李伟说。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