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2月10日专电(记者刘旸)春节如何过得轻松舒心,人人心中有盘算。什么多一点,什么少一点,什么让人乐于分享,什么让人不堪重负?做好了“加减乘除”四门功课,才能化解春节长假这道复杂的方程式。
“孝子爱日”做加法
《法言·孝至》有云,“事父母自知不足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亲之谓也,孝子爱日。”大意是说要珍惜与父母共处的岁月,及时行孝。春节里没有比家庭团聚,陪伴父母更重要的事情了。
福州市民许超凡告诉记者,春节原本想去武夷山度假,但考虑到父亲近来身体不好,决定带儿子陪老人过年。“既可以帮老人家迎来送往、料理家事,又让儿子多听父亲讲老福州的故事,爷孙三代之间就有了文化传承。”
在上海从事时尚行业的陈卓女士因工作原因,连续几年没和父母在一起过年。今年她重新做回“小棉袄”,带父母去旅游。“父母平时住在石家庄,我经常出差,陪伴他们时间太少,春节暂时抛下工作,和他们潇洒地去享受生活。”
“父母关心我的感情生活,但不会催婚、逼婚。”陈卓说,“他们对我比较理解宽容。虽然我们不在一起生活,但交流不仅限于有没有男朋友,工资多少钱之类的话题,这种温暖的氛围很重要。”
“人情负累”做减法
“常年在全国各地跑,过年真想静静,一个人宅在家,心无旁骛地看看书。”在天津从事投资行业的张伟喆先生期待简单纯粹的假期,“少一些吃喝应酬、无效社交,陪孩子开心地玩儿几天。”
“中国人节日里都流行发红包,对刚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少了还能承受,多的话就成为负担和陋习了。”许超凡说,“所以我家里亲戚都达成默契,省去礼尚往来的繁文缛节,大家都能轻松些。”
上海博物馆馆员、人类学专栏作家张经纬认为,面对家乡七姑八婶关于婚事、二孩的追问催促,网上居然出现了“攻略”,说明年轻人有了积极、机智、幽默的应对方式。“他们不再觉得这是令人反感的矛盾,而是正视这样的观念差异,敢于发声表达,减少彼此间的尴尬。”
春节,不仅是家庭生活重塑期,在一些人看来,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节点。哪些人要当面拜会,哪些人要攒饭局,哪些人要电话拜年,哪些人需要微信群发问候。
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秦国轩回忆说:“小时候喜欢过年,因为没有这些人情世故。成年以后发现过年很累人。做科研的人很怕这些心理负担,我很少用社交软件,不想分心想着给谁点赞,发内容要@谁之类的,不想被虚拟的人情所累。”
正能量做乘法
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和社交网络兴起,让人们的交流方式从平面走向立体。发一条朋友圈,传播效果事半功倍。每个人都有和大家分享的瞬间,春节自然少不了手机上的舆论场。
“平时朋友圈里的小情小绪很正常,春节时大家都把美好快乐的事情拿出来分享。”陈卓开玩笑说,“我想在海边旅游时能练一练瑜伽,秀一下马甲线,应该有不少人点赞吧。大家在忙聚会、秀美食,我晒旅游照片也不过分吧。”
“不同行业的老同学聚在一起也可做乘法。”秦国轩说,“类似学科交叉的头脑风暴,大家在一起交流,多点对多点,没准能碰撞出思想火花,甚至项目雏形。”
张伟喆对记者说:“老同学聚会,除了怀旧,就是彼此的再认识。因为大多数人并不在一个轨迹或一个圈子。好消息通过分享,快乐就会成倍增长。”
虚荣攀比做除法
除法即规模性的减法,在很多人看来,最需要除掉的是节日里的虚荣心和攀比之风。
“聚会时大家多少都会有虚荣心,希望让别人觉得自己混得不错,可要是为了面子吹牛自不量力,打肿脸充胖子,就得不偿失了。”秦国轩说,“盲目攀比不仅让交谈索然无味,还会伤了和气,坏了风气。”
张经纬认为虚荣攀比的风气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从前交通不便,好容易回趟家,就把露脸显摆的东西带回去。如今手机、平板电脑在农村并不新鲜,攀比穿戴首饰也少了。以前发两百元红包有可能被笑小气,如今发在微信群里就被称作‘土豪’,抢到几块钱红包也觉得开心。”
许超凡说:“国家遏制奢靡之风,提倡勤俭朴素的家风。大家互不眼红、不羡慕、以诚相交、坦荡为人,一些陈规陋习自然就改了。”